■吴 柯
1978年冬,我开始到银行系统工作,今年刚好整四十年。我亲身经历并参与了银行结算改革的全过程。回想往昔,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1978年,我到舞阳县人民银行工作,当了一名小小记账员。当时,银行职能有会计结算、企(事)业单位存款、储蓄业务和信贷业务。那时的记账方法是手工,说白了就是三个一:一支笔、一把算盘、一本账本。上岗前,我天天跟着老师学打算盘,从基本手法学起,加减乘除到混合运算,一个星期时间基本学会后,开始跟着老师学记账。
记得当时全县城有100多个对接单位账户,我负责机关事业单位的40多个账户。每笔业务记完后都要交给复核员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共同盖章验证,并要于当天下午下班前将各个分户账处理平衡,再交到负责总账的同志那里,把当天各分户账、出纳股的现金账统算一遍,直到总收入付平衡了才可以下班。如果有一分钱对不上账,大家都得分头从账户查找,全体同志都不能下班。有时,我们会一直忙到深夜,特别是年终决算期间,常常会通宵。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账账一致,账目与现金一致,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我心里非常高兴。
当时,银行系统秉承着一种“三铁”精神:铁账,铁算盘,铁钱捆。说明银行的各项账目、都非常准确。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除人行外,县城又相继分设了其他三家银行。我还继续在人民银行从事会计工作,手工记账、算盘为工具的结算办法没有什么改变。为加快企业资金流通,经与县各金融机构协商,并得到漯河市行批准,我们在舞阳成立了我市首家银行票据清算所(后称清算中心),就是当天每家银行派一名票据交换员到票据交换所交换票据,这样企业资金当天就可以入账,缩减了企业在途资金两到三天时间,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此,我还获得了省人民银行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我已调到人行漯河分行工作,省人行在市行开展了全省会计结算专业计算机化试点工作,由我们提供结算工作流程,省行的科技人员编程序。为防止出现差错,当时,手工记账和计算机记账要同时进行。工作量很大,星期天基本不休息。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得了重感冒,为不影响试运行工作,我就利用中午时间打点滴。一个月后,试运行成功,并将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初步实现了用计算机处理银行结算业务。同时,也改变了几十年的收付记账法,新启用借贷记账法。
2000年前后,为解决企业往外地资金汇入汇出时间长、速度慢的问题,人民银行用上了卫星传输。这在银行结算史上是一个大的创举,企业跨行资金流通通过卫星传输十秒钟即可入账,这种办法简称“天地对接”。此举大大方便了企业,初步解决了企业资金流程时间长的问题,受到了企业的赞誉。
2010年,银行结算改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民银行会计结算完全实现了计算机办理,原来手工记账的模式得到根本改变;各商业银行从记账、复核、收款、付款,一个员工在计算机前即可完成。同时,还开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大大方便了企业资金流通和个人业务的需求,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资金查询、转账、汇款等;银行结算支付全面升级,银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宝在购物、住宿、出行等日常工作生活方面也显示了方便、快捷、安全的巨大功能。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四十年,使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幸福感,令世界刮目相看。银行结算改革,只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作为经历者和参与者,我感到无比欣慰。
心中有理想,汗水铸青春。在银行工作的四十年,丰富了我的人生。能为改革开放做一点点贡献,也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这四十年,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