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月23日 星期

让反腐“铁拳”更有力量
——看我市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新变化之二

■本报记者 王 辉

通 讯 员 杨 钏 于雅菲

派驻机构实现“瘦身”,主责主业更加突出;乡(镇、街道)设置监察员办公室,将监督的“探头”设在群众身边;村村都有监察信息员,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8年以来,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在高质量完成转隶融合的基础上,对接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监察职能延伸至村(社区),构建起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监督体系,让监督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推动实现对所有监察对象的有形覆盖转化为有效治理,反腐败“铁拳”威力更大。

擦亮派驻“探头”, 权威树起来、监督严起来

“你们单位召开的民主生活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动真碰硬,也没有起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部门工作面广线长,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搞不好监督,群众的利益就会受损,下一步怎样扎紧制度的笼子,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

这是近日市纪委监察委派驻第十二纪检监察组开展监督的一幕。这一连串的询问,让被监督单位相关负责人倍感紧张。

派驻检察组的工作人员石铁军,之前在市民政局干了8年的监察室主任,对派驻机构改革后焕然一新的面貌深有感触:“改革后,监督更加独立有效,覆盖也更加全面,‘耳朵’伸长了、‘眼睛’瞪大了,不仅‘探头’作用显著增强,也推动了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抓好本级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监督实现了法纪效果、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怎样彻底解决派驻机构监督不力的问题,是我们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市纪委监察委有关负责人说,在推进派驻机构改革中,将顶层设计实打实落地,编制统一划转,市级派驻机构从之前的73家“瘦身”到26家,管理机制上实现市纪委监察委机关与派驻机构管理一体推进,后勤保障、工作经费、考核晋升、工资福利等一个标准,解决了派驻人员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异体监督。

“瘦身”后的派驻机构,监督更加有力、有效。为充分发挥派驻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优势,市纪委监察委明确执纪监督室联系26家驻派机构,并制订一系列制度,进一步理顺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上,“攥紧拳头打出去”,挺直腰杆抓监督,用好“四种形态”,有效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切实发挥党内监督的综合效应。

(下转2版)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