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郝志军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如今,人类最新、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核心都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史前文明时期,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显得神秘、恐怖;农业文明是黄土地文明,人以自然为中心,适应自然并对自然有限利用;工业文明时期,人作为中心,通过工具理性对自然进行开发改造。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和“高”,旨在确定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源于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沉痛反思。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它藐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只对人类存在工具价值,人对自然有绝对至上的优越性。实际上,只强调人类的自由和权利,无法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安身立命,现代道德价值观矛盾在生态危机中更加凸显出来。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道德视野就必须放大到自然,承认自然的道德地位,明确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是人作为最高生命物种对自然应该的道德关怀。只有真正对自然负起道德责任,进行道德承担,自然才不会是人类的道德空白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做出贡献。
青少年学生不仅是当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创建未来生态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关系到当下,牵扯到未来。当前,学校教育要落实《中小学德育指南》,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内容,更需要从整个价值重塑的角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通过课程教材教学层面的落实,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呵护、顺应自然规律,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意愿,培育他们对生态问题的道德判断,使其主动自觉地对自然承担道德责任。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要提供接触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从而建构尊重、爱惜自然的道德品格。人的道德价值观作为高级的心理素质一直很难评价,生态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将真实的大自然场景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生态实践能力,从而通过外显的、可观察的生态行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来做出评价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