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2月1日 星期

精神的远行
——读《魏晋风华》

■卢春霞

读《魏晋风华》这本书,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做一次远行,行走到魏晋,行走到那至情至性的纯净空灵之处。

全书以经典名著《世说新语》为线索,融汇历史背景与人物脉络,对独特的魏晋时代做了一次全面的描绘和解读,以怀古的深情和隽永的文笔讲述魏晋名士的种种言行故事,展现他们放达不羁、珍惜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风度与情怀,使那个遥远的黄金时代光彩重生,也给当下的生活带来深深的启示。这是有关魏晋时代和魏晋风度的魅力读本;这是从竹林七贤到兰亭名士,中国精神史上最具特色的一次远行。

喜欢这本书,喜欢的就是魏晋文人的那种万事不关我的潇洒,喜欢的是他们那种“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的至情至性。说到把酒奉陪今生的代表,当属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了。用“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来形容刘伶再恰当不过了。刘伶一生三十年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喝酒。他甚至让佣人扛着锄头跟着他,说自己喝死后直接挖个坑埋了就好。

说到竹林七贤,最让人感怀的莫过于嵇康了,不是因为他的帅气,不是因为他的才气,而是因为他的志气。嵇康是魏晋时代一个长得很帅的才子,琴艺也堪称一流,在赴刑场被砍头前还能安然抚琴。这不仅仅是琴艺了,还是他的不为权势所欺的骨气。嵇康和山涛同为竹林七贤,在学问与志趣上他们是朋友。但是在是否为官这一事情上,嵇康却与山涛没有共同的志向,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为此他写下了散文史上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就是魏晋时期的文人,把感情和志向分得清清楚楚,情与志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我们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这种清醒,这种拒绝。所以才会让自己陷于关系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疲于应付一些琐事,徒然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魏晋文人身上的潇洒和不羁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自信,看似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副傲骨。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才有了魏晋风骨这个词,才有了魏晋文化的独特魅力。说到魏晋文化,自然少不了曹操三父子。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写出了吞吐天下的大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写出了他的求贤若渴。而曹植的《洛神赋》、曹丕的《燕歌行》都可谓文坛的千古绝唱。曹氏父子作为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真正书写出了建安风骨的无尽内涵。

魏晋人物不但有才,而且有趣。读此书,会由衷地感到生活的真实和丰富,感到个人性情淋漓尽致的抒发所带来的快乐,那种不为繁文缛节所束缚的快乐。“王粲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皆做驴鸣。”皇帝带头一起学驴叫,给一个喜欢驴叫的好友送葬,读到这件事你是该笑他们没有规矩呢?还是羡慕他们的洒脱与自由呢?读《魏晋风华》,会读到坚守,对自己志向和精神追求的坚守,会羡慕他们那种不被物质缠绕的自由的心,节俭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一种美德:我所拥有的,定是我必须的;不需要的,多一分都没有。这是一种简约与自足的状态,一个人的内心因此而不会被欲望牵绊。“身无长物”的王恭已经远去,但是我怀念着他的精神,这种与节俭无关的精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谢安也是让我由衷钦佩的人,一代诗词高手,却依然能指挥千军万马。记住东山再起的谢安,就记住了淝水之战的辉煌,记住了谢氏一家对于晋的贡献。“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种付出该是多么高调。如果羡慕谢氏一门的成就,我们就应该羡慕谢氏家族的教育。历史上任何一个百年望族的出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官居要职,还给儿女们讲论文义,这只是他们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里,烤火饮酒作诗,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调;即兴看景作诗,让孩子们互相比较一番,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教育机制。不由得想起了曾国藩的“活出一团春意思,撑死两根穷骨头”的教育情怀。

看《魏晋风华》,你会认识很多的风流人士,陶渊明、王羲之、左思、潘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现在这本书里。在书里,我们虽然读不到汉的敦实厚重,读不到三国的慷慨激昂,也读不到唐的盛大开放和宋的清丽婉约,但我们能读到魏晋的旷达潇洒,绝世脱俗。他们的率真旷远,他们对于内心真性情与自由的寻找,也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缺少的东西。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