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得不到解决,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以往措施是否触及企业反映最强烈、最急需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应厘清思路、对症下药,方能有效破解难题。
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
一是贷款短期化严重,企业倒贷压力大,企业基本的流动资金供应缺乏稳定性。根据对100户民企调查,一年期贷款占95%以上。贷款短期化带来两个问题:首先,造成企业周转性流动资金不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分两类:临时性资金需求和周转性流动资金需求。周转性流动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最低需要、需长年占用的流动资金。周转性流动资金类似于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不足势必导致企业资金吃紧甚至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是人为地增加企业还贷频率,加大企业倒贷压力,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
二是无抵押物贷款难。小微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如果没有抵押物,银行则要求找担保企业,给企业带来互保风险。
三是贷款展期制度过于严苛。由于临时进货、回款变化等原因,企业难免需要贷款展期,展期本来也是一种正常的融资形式。但目前商业银行展期制度过严,有的将展期权限上收省行,多数展期之后要将贷款从正常贷款调到关注贷款,以致贷款展期难度完全不亚于新增贷款,使展期这一正常融资形式基本消失,很多民企不能通过展期途径解决资金需求。
对症下药 靶向施策
一是推广无还本续贷。无还本续贷实现了新旧贷款无缝衔接,不存在资金断档,不需拆借高息过桥资金,延长了贷款期限,是缓解贷款短期化、先还后贷等问题针对性强、一举多得、十分有效的政策工具。应按照国务院和监管部门要求,加大无还本续贷力度,提高无还本续贷的规模和占比。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业内人士对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中小企业周转性流动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短期贷款的国情缺乏清醒认识,有的望文生义误认为无还本续贷是不要本金、永续贷等,因而有些地方无还本续贷政策落实缓慢甚至没有落实。二是一些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仍然把新贷款结清老贷款等无还本续贷业务自动列入关注,因而基层行缺乏开展无还本续贷的积极性,大量优质小微企业被挡在政策大门之外,仍然要先还后贷,继续受到资金断档和拆借高息过桥资金困扰。要加强政策宣传学习,建议有关银行尽快改进信贷管理系统,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新贷款结清原有贷款等无还本续贷业务,列入正常贷款,消除“肠梗阻”,以扩大无还本续贷覆盖面,尽快缓解先还后贷“一刀切”、资金断档和拆借高息过桥资金等民企反映强烈的问题。
二是放宽展期政策,下放展期权限。展期是企业的正常需求,也是银行业一种正常产品和服务,不能搞“一刀切”,把所有展期都视同逾期而列入关注贷款;尤其是目前展期可以缓解期限错配,对解决资金断档和拆借高息过桥资金等问题都有重要作用。建议监管部门放宽展期政策,只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展期贷款不再划入关注类贷款。商业银行可将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展期权限下放市级分行,一定额度内的由基层行自主确定。
三是落实政府性担保公司政策性功能定位。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取消政府性担保公司营利性考核,重点考核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和服务情况。二是建议政府性担保公司开展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对符合其他贷款条件、仅仅缺少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政府性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破解因没有抵押物导致的贷款难困局。三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法,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四是配套政策。提高政府性担保机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比例。政府性担保机构代偿净损失纳入财政预算,按年弥补。出台政府性担保机构小微企业担保尽职免责政策,解决不敢担、不愿担问题。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