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100篇文章中,有38篇是关于阅读教育的论述。他认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自我教育、减轻学业负担。可见,阅读非常重要,它是教育的核心。因此,开展多文本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一方面要借助教材教好语文,做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那么,如何实现这美好的教育理想呢?我们要从多文本阅读再出发。
一、依据单元主题,选择优质文章,形成“多文本”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练就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单元主题,选取优质的文章,形成多文本。这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类别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童话、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等;还包括形象直观的音像,例如电视、视频、纪录片、电影等。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多文本阅读选文的自由度比较大,选文时应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但是,多文本选文还应注意文章和文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注意选文的“互文性”。力争做到:
1.选文之间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把观点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以及辨析的冲动。例如将《颐和园》和《甲午海战》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前者歌颂了古人的审美与建筑才能,后者反思古人的奢侈享乐与闭关锁国穷尽国力带来战争的失败。让学生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辩证思考。
2.选文有明显的多元整合效果。假如我们想让孩子通过阅读一组童话感受“新美南吉的童话风格是很多元的”,就得选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例如淡淡忧伤的《去年的树》、有趣好玩的《大鹅过生日》、悬疑幽默的《猴子和武士》……这些作品风格差异很大,情节互补性很强,让学生的阅读感知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不同风格的转换,最终又能回归到同一主题。
3.选文与课文存在归纳特征。我们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就要在同一主题下选择有明显异同点的文章。例如在学习以神话为主题的单元,可将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与冰岛神话《巨人伊密尔》、日本神话《淤能棋吕岛》、蒙古神话《诸神创世》等神话故事放在一起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各地区神话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领会到神话产生的机制以及神话故事与当地人文历史的关联性,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让多文本阅读走进精彩课堂
海德格尔说:“教学的本质是让学!”多文本阅读更需要发掘更大的阅读空间,这个空间从哪里来?语文课时有限,我们要减少烦琐的内容分析,通过提高教读课文的教学效率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开展多文本阅读,在“多人共同阅读”的情景中阅读。
另外,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多文本阅读课堂变得更加有效,让阅读真正变成读者和作者不断对话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尽量提“解答域”宽的问题,鼓励学生“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例如:学习父母之爱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可以和《九十分的苦恼》《洋娃娃的四十分》《读家书,想傅雷》放在一起学习,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慈祥,有的严厉,但我们可以问学生:透过这些表象,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了吗?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阅读单”来呈现问题。将多篇文章多个话题元素融在一张表格或是一张图表上,大容量、大版块地进行讨论梳理,避免提问过多过杂,形成比较式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例如,在教《牛郎织女》时,老师可以顺势介绍中国四大爱情民间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通过填写“阅读单”,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学生能概括出每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训练,而且还能比较出故事内容的大致异同: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如何?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何相似?为何故事里的爱情大多是凄美的?还可以引入与这些故事相关的古代诗文、戏曲、歌赋,让学生对民间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完成一份“阅读单”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了几个民间故事,更是了解一种文化现象,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持续的。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还应不断提升领导力,提升教室的仪式感、黏滞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多文本阅读的课堂成为“阅读”的课堂。
语文基础教育的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驱动的阅读,让学生完成阅读——思考——拓展阅读——进一步思考的良性循环,在阅读与思考中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步成长为独立、有价值、有意趣的个体。如果课本中的课文是小船,那么多文本阅读就是风帆,老师则是经验丰富的舵手,优秀的老师将会依据年级段教学目标,以教科书中的元素为线索,选择优质文章,形成“多文本”,让多文本阅读的课堂成为阅读的课堂,并将多文本阅读和单篇教读、和读整本书阅读联合起来,最终引领学生遨游书山文海,共同发现阅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