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杨晓曦
一
这个春节,过得与往年不一样。
往年的除夕,是全家一起海吃一顿后,晚上,打牌逗乐熬夜,说是夜熬得越深来年越有福气。开启了过年模式以后,紧接着便是一家紧挨一家的串门走亲戚,又是一番海吃海喝。
初一的早上,给自己放了假,睡到自然醒。睁开眼,斗室寂静,灯光有些刺眼,闺女独霸了我的书桌,正背对着我做习题,她认真学习的背影令我怦然心动。回转身,是昨夜翻开的《芥子园画谱》,一株兰花迎风开在枕畔。那一刻,我的心是欢愉的,顿觉这个年竟然是一个美好的开端,索性,取出笔,默默记录下来这份崭新的心情。
万言万当,不如此时一默!
二
年前,在书店购得我喜欢的几本书,有了这几本书,春节假期变得厚实许多。其中有一套《赵佶瘦金体单字放大本》,我甚是喜爱。读书读累的时候,开始读字帖,揣摩这本经典碑帖,领会碑帖中的笔意和转折的美妙。
读瘦金体,是一趟妙不可言的心之旅程,一个人面对着一大群字,在笔画的起转承接中,领会字的舒展挺拔、华丽俊俏。得意之时,举右手,做握笔式,凌空运笔,意念之中,露锋斜切起笔,中锋触纸给手一个反冲的力量向下直行,渐行渐起,手一点一点上扬,中段之时,笔力加重,向左下劈刀一样,咔嚓一声撇出——这一竖撇,大有“屈铁断金”之凌厉。
有时候,忽然哪一个字,悟不出来笔意转折,常常会陷入“望断天涯路”的绝境,这就要拼眼力、定力、耐力了。一遍一遍空握笔在空中舞动,嘴里念念有词,做习题的女儿就会转身大笑:跳大神呢?要不要把书桌给你,换我来读书?
此时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
三
有了书,串门走亲戚便是调剂了,快去快回,两不误。
大年初四,正躺床上看哥伦比亚作家艾玛的《我在秘密生长》,文友李玲在微信上叮叮当当地语音喊人,一张嘴大嗓门就闸不住:看了两遍你推荐的《乡关何处》,做了笔记,写了读后感,还是把持不住内心的激动,得找你说道说道……
沈从文说过:家乡是一个大书本,是不可缺失了的本分。心中有故乡的人像树一样,是有根的。关于故乡的题材,我记得当时告诉她,看完了野夫的《乡关何处》,再看潦寒的《故乡在纸上》,他们都是在用文字捕捉和抓拍过往记忆的高人,“说人,叙事”用情、用笔各不相同,彰显出做人的品质和素养,鲜有不让人心动的。
原来,读书也不只是一个人的孤独旅行,这一群人的执着,让心动的涟漪掀起波澜了,如此奇妙!
四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每天回顾一首经典诗词,是我锻炼记忆力的法宝,这首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今天读起来,竟然没有了当初的沉郁不得志的凄凉,反而多了一些高旷洒脱和不随波逐流、不食人间烟火的本色。这种洒脱和豪放,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傲骨豁达,让他在被流放、带领家人与命运做斗争期间,佳话佳作绵绵不断。
读着,读着,想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千人千般命,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来命普通,遇到孔先生,命都被算中;短命绝后没功名,前世业障真不轻,庸庸碌碌二十年,一生命数被算定,云谷禅师来开示,让其积德行善,自主把握命运,了凡居士才转命,有子有功名。
人这一生的生命轨迹不过如此:命、运气、本事。这个本事学问最大,应当是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需要凝聚了仁义礼智信的正能量之光,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和修养,自然便会把好的运气发扬光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是无枝可依,而是“不肯栖”。这需要足够的内力和修养练就的“本事”,否则何以练就千万人的偶像大师形象?
说到底,生活不过是人和人自己的战争!
五
这个春节,我和孩子们一起拿起笔,端起书,甚好!
我的新年,耳朵是敏锐的,听到了古人精妙绝伦的开示;鼻子是灵敏的,闻到了一个时代滚滚向前的气息;眼睛是明亮的,它已经能看到近处远方的微光在一点点变亮;思维是高瞻的,它已经具备了远虑的潜质……
因为孩子,因为朋友,因为读书学习,新年便有了不一样的美好。读书,像一阵风吹过,点点荧光绽放,变成万千颗星星闪烁。
新年,如此打开方式,令人意兴阑珊,美妙无比,不可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