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6日 星期

教育之路不可能只有甜蜜


■杨国营

当下的教育舆论场,似乎特别热衷于塑造家长群体的“苦情”角色。近日,有家长向媒体痛诉“六宗苦”,感慨“现在的教育简直要把家长变成超人”。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调子,只不过把一些家长的抱怨做了一下总结而已。然而,家长再苦能有孩子苦?这就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孩子的受教育之路有没有可能一直甜甜蜜蜜、不用吃苦,孩子快乐、家长轻松?

家长抱怨的“六宗苦”,无非是辅导孩子功课压力大、培训班花钱多、老师让家长啥都管等等。更有甚者,有些媒体热衷于炒作“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累出病”这类故事,大搞悲情叙事,撩拨家长负面情绪。平心而论,当前不少家长辅导孩子功课的确比较辛苦,但是否也要反思:一是当年自己读书苦不苦?二是对孩子的学业是否真正关心,还是只想坐享其成,等着孩子给自己一个足以炫耀的成绩?

教育如人生,注定五味杂陈;苦,是其中的味道之一,经常出现,甚至是留给每个受教育者的主要记忆。几乎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直轻轻松松、充满甜蜜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的过程,就是克服重重阻力、迎难而上的过程,怎么可能一点不苦、不累?

即便是天赋异禀的学生,假设他(她)在受教育过程中缺少苦的体验,即便其学业表现较为优异,也说明他(她)并未付出足够努力,或多或少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而努力不够,无论天赋如何,都难以达到理想的人生状态,取得应有的成功。成功于不同天赋、际遇、原生家庭背景的人而言,标准并不相同,即便就单个人而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尺度。在受教育阶段,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业表现,然而不论是考试成绩还是综合素养的提升,都不可能轻松获得。

有的家长喜欢拿某些国家的“宽松教育”或“快乐教育”作为例证,指出这些国家的孩子学业非常轻松,平时根本没有多少作业,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考试也很少。但这些家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最近,有媒体转载了一篇名为《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的文章,在教育圈引发较大反响。文章指出,某些欧美国家的公立学校教育看起来的确要求宽松,但问题在于,公立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工薪阶层,家长选择公立校的主要原因,并非希望孩子一路快乐成长,支付不起私立学校昂贵的费用。在公立学校学习得轻松快乐的中小学生,未来进入名牌大学的机率比较少。

与此同时,出身富裕阶层的孩子正在私立校接受严苛的精英教育,其学业压力未必比中国同龄人小,甚至更辛苦。文章认为,在学校教育的提前分化中,欧美国家悄悄完成了社会分层。这是国内一些家长看不到、想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层面。

这就是无数家长和学生要面对的现实:学业上的成功与精神、肉体上的轻松愉悦,如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走在教育之路上,从来不会只有鲜花和蜜糖相伴,更多的会是荆棘和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