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泥土,经过烈火焙炼,成为钧瓷妙品,就具有了灵魂,个中三昧,谁人理解?
——题记
■特约撰稿人 孙幸福
己亥仲春,水韵沙澧读书会走近大美钧瓷采风团来到禹州神垕,两天时间里,游览了神垕老街,参观了孔家钧窑,拜谒了画圣吴道子故里及祠堂,最后一站是土魂钧艺有限公司。
在土魂钧艺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钧瓷奇人王志勇。
没到禹州之前,禹州市政协副主席和国强向我们介绍王志勇时,没有过多渲染,只说对他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六个字来形容,一定要去看一看、见一见。难道是“三世佛”?还真吊起了我们的胃口。他解释说:王志勇虽然只有30多岁,却是韩美林的高足,早就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更出奇的是,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送出的17种国礼钧瓷中,有14种是王志勇设计的。“过去”是他较好地继承了钧瓷的传统工艺;“现在”是说他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大师;而“未来”自然是说他还很年轻,将来在钧瓷上的成就不可估量。听他这么说,我们是一定要去了。
王志勇的土魂钧艺有限公司设在距神垕甚近的禹州张得乡。3月16日上午,出神垕镇到张得乡,我们的车向北拐,来到因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观音阁而得名的阁王村。阁王村村委会旁边有一座院子,这就是盛名远扬的土魂钧艺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王志勇。
王志勇身材不高,面相憨厚,若无人介绍,让人无论如何难与“大师”的身份联系起来,但他确实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而且还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实实在在的“双料”大师。在土魂钧艺有限公司的展品陈列室里,我们边看图文并茂的资料介绍,边与王志勇聊了起来。
王志勇就是这个村的人,从小因家庭贫寒,没有上过像样的学校,但他人很聪明,十几岁时就进入阎夫立的钧瓷研究所,从基础做起,啥杂活都干,“酷夏汗水穿刀背,严冬坯泥裹冰霜”练就了他扎实的功底。几年下来,他已经干得有模有样了。2000年,著名画家韩美林看中了钧瓷这个平台,在禹州设立了美林工作室,把既新颖又优美的造型与古老传统的钧瓷工艺结合起来,烧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美林瓷新品,作为钧瓷界的新秀,王志勇被推荐到美林工作室,师从韩美林,主攻造型,得其真传。他对钧瓷的执着和感悟引起韩美林的重视,2004年,美林工作室迁往北京,韩美林又执意把王志勇带到北京,言传身教长达三年之久,这也让王志勇的创作悟性和技巧得到进一步提高。过去的钧瓷产品中也不乏动物造型,但神垕人用的是写实手法,追求的是动物形似,而到了韩美林手上,他会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这些动物更加活泼可爱,追求的是神似。大师的独特创作手法以及对现代陶艺的深刻见解,深深地启发了王志勇:他明白了,钧瓷的造型不必因循守旧、恪守成规,完全可以借鉴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再配以钧瓷独特的釉色,不就更能体现艺术的魅力吗?
虽有大师教诲,但王志勇的志向不仅仅是做一名造型设计名师,而是要研究和完成钧瓷制作的全过程。他知道传统钧瓷制作从原材料选择到烧成出窑,共有原料加工、拉胚成型、用料配制、匣钵制笼、入窑烧制五大环节、七十二道工序,这就是老匠人常说的“一件钧瓷成,过手七十二”。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尝试火与土的交融,为深厚的钧瓷文化增光添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王志勇在2006年惜别了美林工作室,带着恩师赠送的一幅珍贵的画作,回到钧瓷的故乡神垕,加入金堂钧瓷,用千百个日日夜夜,潜心研究钧瓷。他知道,钧瓷的窑变是共性,而造型则必须有个性;倘若百家一面,就失去了钧瓷卓尔不群的个性。于是,他充分利用抽象、夸张、浮雕、镂空等现代艺术手法,将众多的人物造型、动物造型引入作品,极大地丰富了钧瓷的表现形式。金堂钧窑的掌门人李海峰回忆那段历史时很有感触地说:“产品和作品,一字之差,但内容迥异。产品追求的是规模产量,作品追求的是质量,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发掘。2006年以前,金堂钧窑的年产量达到70万件,产品甚至出口到美国,影响力却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品质,专门聘请艺术大师韩美林的高足王志勇主攻造型研发,及时推出内涵丰富、构思独特的作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热捧。”这段话摘自《中国当代钧瓷名家·李海峰篇》,当不虚谬。
王志勇告诉我们,钧瓷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神垕附近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这里既有蕴含天地灵气的大龙山、凤翅山特有的孔雀岩、玛瑙岩、虎皮绿、豆腐石等名贵的矿石;又有富含自然精华的特有颍河水配料;还有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暖温带季风气候。这样矿藏丰富的土壤,被春暖软化、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冬寒冰冻,最后形成烧制钧瓷的独有资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用这些瓷土和釉药精心烧制出来的钧瓷作品,胎质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而这一切,正是他告别京城,告别恩师,执意回禹州发展的理由和动力,因为钧瓷只能出在禹州呀!
由于缺乏创业资本,2008年回乡的王志勇创办了钧艺工作室,专搞造型设计,然后提供给其他钧窑。他认为,釉色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每个人都有权继承,但造型变化要靠现代艺人倾其一生去创造。2008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选用他的作品“和樽”作为国礼送外国元首;2008年9月,海基会选用他的作品“天涯共团圆”赠送台湾政要;其他大小荣誉,无法一一列举。钧瓷就是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这些,也是他辛勤努力应得的回报吧!
2010年,王志勇在自己的故乡阁王村创办了土魂钧艺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艺术总监。这片古老的中原土地,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灿若星河的中原文化,接纳了王志勇这个小小的“游子”,而王志勇,也愿意为自己的故乡增光添彩。
王志勇在土魂钧艺有限公司简介中写道:“钧艺就是泥土的灵魂。作为制瓷人,我们怀着无上的敬畏,去采摘自然或生活赋予我们的灵感。不是我们创作了钧瓷,而是钧瓷承载了我们的理想,传播了我们的文化,凝聚了我们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升华,王志勇烧制的钧瓷更有了质的飞跃。2011年,为百名将军烧制“中华龙玺”印;2012年5月,他的作品“聚福樽”在中国陶瓷创新大赛上被评为特等金奖;2012年6月,他的作品“运转乾坤”在北京慈善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近年来,许昌市举办了每年一届的钧瓷贺岁作品展,王志勇连年获得金奖。
在土魂钧艺有限公司展厅里,中华龙玺、运转乾坤、龙腾四海、鼓舞中原等作品,以及以美林马为代表的各种美林造型瓷器和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钧瓷作品,造型简练古朴、沉稳厚重,工艺精美、釉色天成,颇有宋钧之遗风。特别是他设计的“执礼鼎”“大义鼎”“仁德鼎”,不仅形制大气,而且把《易经》中的厚重文化,用立体直观的方式进行了巧妙的诠释,件件精彩。由于“窑变无双”,这里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由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钧瓷色调高雅、气象万千,远远突破了传统“红贵紫最”的观念,新研发出的传统宋代卢钧釉、月白釉、钧花釉、黑花釉等釉色似水墨丹青,如霞光升腾,再伴以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的开片纹络,使这些作品愈发显得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谈到兴奋处,王志勇领着我们进入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有个湿布蒙起来两米多高的樽型胚胎、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字体各异的“寿”字,只是绝大部分还空着,一位手艺人在房中不紧不慢地用小刀刻着,按这进度,怕是几年也刻不完。王志勇介绍说,这是国内一个大老板花钱定做的“万寿樽”,工期预计要5年,费用超过百万元。我觉得一万个不同的“寿”字怕是难以集成,他说这不成问题,这是与一个绰号“万寿王”的书法家合作,这个书法家出版过十一本专著,里面共记载有二万多个“寿”字。待烧成以后,这个“万寿樽”不仅要创钧瓷新形之先河,还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王志勇十分崇拜钧瓷大师杨志,杨志说过:“我是为钧瓷而生的,钧瓷就是我的生命。我的一生就是做一件事,创作出能够传世的钧瓷珍品。”王志勇认为,这也是他想要说的话。宋代钧瓷的魅力直到今天,还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让无数艺术大师叹为观止,为之奋斗,再现这种美的神韵。相信,在钧瓷王国中沉浸着的王志勇,一定会在火与土的交融中升华,变成钧瓷界一只美丽的凤凰。
在展厅里,著名书法家潘清江先生代表大家挥毫写下“土亦有真魂,钧家传佳艺”的头尾嵌字联,为土魂钧艺祝福,也祝福王志勇早日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