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晓甫)1月,汾河、黑河水质全部达到Ⅲ类;2月,黑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汾河、沙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今年1月、2月,召陵区黑河、汾河、沙河出境水质实时监测数据全部达标,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开门红,受到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扬。
水污染防治之所以取得开门红,是召陵区委、区政府近年来聚心合力、巧打组合拳,全力推进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结果。
强化顶层设计
以点带面推动成效提升
召陵区境内主要有沙河、汾河、黑河三条出境河流,生态底子薄、治理压力大,是摆在召陵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不争事实。
“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人民大众的共同期盼,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些河流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辖区内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支撑,是全区水环境安全、水生态清洁的晴雨表。”召陵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召陵区严格落实省、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注重强化顶层设计,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提质增效。该区按照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生态调水和中水回用相结合,合理确定总体目标,详细制订河流水污染防治整治方案,采取截污先行、疏堵结合、监管并重的原则,把“引”“截”“疏”“治”“管”等措施用活用好,为全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该区对黑河、汾河全流域污染源进行徒步拉网式大排查,全面梳理排查出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并形成左右联动、上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开展河道排污口专项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完善施治措施,建立相应数据信息库,(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