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3月29日 星期

浅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低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对阅读有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可被称为“学困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听、说、读、拼写、思考等方面表现出本领不足的情形)。如何引导他们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增强阅读的兴趣,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一些“学困生”的家庭里,家长对教育存在错误理解,他们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了,学习教育都是老师的事儿。父母陪孩子一起阅读的更是寥寥无几。有的家长整天埋头于手机游,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跟着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

狭隘的金钱观。叶圣陶说过:“要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程,必须在课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个别“学困生”家长片面地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势必减少课本知识的学习时间,就会影响学习成绩。这会导致“学困生”白白丧失自由阅读的机会,逐渐也丧失阅读的兴趣。

二、学校方面

教学观念滞后。在一些学校,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依然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困生”们感受不到启发的力量,获得不了思考的乐趣。他们在阅读上思维被禁锢,根本不知道如何开阔自己的视野。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学生阅读时间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家长对课业成绩过分倚重,社会以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学校。日常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自信心缺失。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自身情感、态度的变化,极易影响学习状态。“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缺乏关注度,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读书时不愿与同学分享和交流,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表见解,逐步在阅读学习中变成了“看客”。

自觉性较差。“学困生”进行阅读大多是被动的,消极的,是为了完成师长布置的任务,阅读“不走心”。

缺乏阅读技巧和方法。“学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这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关系紧密。阅读也同样如此,“学困生”大都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事倍功半,成效甚微。

如何才能让“学困生”获得阅读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我们可以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方面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抓好教师培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与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校要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推动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改变工作重点。构建良性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设各类兴趣小组,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感。让“学困生”乐于“亲其师,信其道”。

加强各学科教师的团结协作。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它离不开其他学科教师的互动。语文老师所能提供的阅读素材是有限的,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阅读要求,而各学科教师互相延伸,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更有魅力。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品质重视不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闪光点,也容易让“学困生”在长期的所谓失败中丧失自信心。多元评价模式,更容易让教师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学困生”找到自信心,增强学习、交流的勇气。

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困生”因为对阅读技巧和方法了解较少,阅读时比较吃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旦他们掌握了阅读技巧和方法,相信他们对阅读就不会再抵触了。

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歧视,不断对他们进行良性诱导。

二、社会方面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虚拟的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心理机制还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很容易陷入游戏的深渊,进而抵触学习。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可控的网络环境,使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变得有节制、更安全。

三、家庭方面

家,是孩子心灵休憩的港湾。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困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对阅读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应该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阅读,一同学习,经常交流心得体会,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我们要立足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聚力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家、校、社会教育一体化,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受益。

召陵区青年镇中心学校 张建军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