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 人们往往把会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能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具备独处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是能够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等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与别人的交往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身,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空旷原野、苍茫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那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