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闺蜜生日,我们难得小聚一次,还带上了她8岁的女儿灵灵。灵灵很有爱,她说为了妈妈的生日,她特意存下零用钱买了个礼物给妈妈。打开一看,竟是一把漂亮的木梳。霎时,我羡慕嫉妒恨起来。
谁知闺蜜却好声好气地拒绝了:“妈妈给你零用钱,是希望你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梳子很漂亮,但妈妈已经有梳子了,你可以留着自己用。”灵灵急忙辩解:“我还有零花钱呢,这是我买给你的礼物。”但无论她怎么说,闺蜜都不愿收下梳子,最后变得不耐烦起来:“以后不要再擅自给父母买东西,你还没挣钱,存来存去不还是我的钱。”听闺蜜这么说,灵灵眼里的光芒一下灭了下去。她默默把梳子收起来,席间再也没主动说话。
看到这个场景,我突然觉得十分熟悉。
我的表姐曾经向我抱怨,说我上初中的侄女,每次吃饭都把好吃的自己吃完,一点也不留给父母。但我记得侄女小时候,经常把最大的鸡腿、最香的烤红薯留给父母,只不过当时表姐一直拒绝她的好意。她说:“以后不用留给我们,我们不喜欢。”所以有一次,我听到侄女生气地嘀咕:“哼,以后我全都自己吃光,反正留给你也没用。”
其实事后我问了闺蜜和表姐,发现她们并不是对孩子的爱无动于衷,相反的,她们大受感动。只不过她们习惯了为孩子付出,生怕接受了孩子的好意会让孩子苦了自己。所以她们的不接受,其实是种“舍不得”,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但是,学会接受他人的好意,是远比学会付出更重要的艺术。因为这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他人付出的认可,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提出“惊喜效应”,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让在乎的人感到惊喜的倾向。但当惊喜制造出来,一个因素会影响人的下一步行为,即惊喜是否达到预期。通常来讲,惊喜的完成度越高,越能产生激励效果。这是因为,惊喜的实现能给人带来价值感,它在向人传递一个讯息:“你有能力让人感到开心与幸福。”不仅如此,它还能丰富人的体验,让人在同样的境况下,懂得将心比心,懂得如何回报于人。
反过来,如果制造的惊喜一直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价值感会渐渐退却,到最后就连别人的好意也不知如何接受了。因此,父母懂得如何回应孩子制造的惊喜和温暖,就变得很有意义。
据《深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