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2日 星期

稳定脱贫的乡村实践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本报开展“社长总编走基层”新闻采访活动,聚焦各县区深入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四城同建”、文明城市创建、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全媒体展现沙澧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今日起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社长总编走基层——看发展说变化》栏目,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杨志有 谢晓龙

通 讯 员 赵明奇

边走边看,边议边悟。6月18日,记者带着“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脱贫”的思考,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先后走进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孟寨镇孟王村、保和乡袁集村,深入探寻群众脱贫的渠道和乡村振兴的路子。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辛安镇刘庄村。大气的村牌坊,平坦的水泥路,清澈的人工河,整洁的村广场……眼前的美丽环境,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刘庄村还是个省级贫困村。

“俺村共315户1262人,现有建档立卡户140户539人、贫困户5户9人……”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兴介绍。近年来,刘庄村通过干部引导、能人带动、集体经济增长、合作社助力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助力农民发展致富。村里成立了建筑材料公司,所得利益一部分用于帮扶贫困群众;招引了广州金升塑胶公司,开展产业扶贫,吸纳了一批村民就业;通过专业合作社等多渠道筹资,持续美化、绿化、亮化村居环境,一步步建成了具有特色的村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

“这些年,脱贫攻坚给村里带来了实惠,乡亲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把产业做起来,让脱贫更稳定更可持续,让乡亲们有致富门路,是我们认真琢磨并要做好的事。今年以来,我们探索发展农村产业链经济,通过引导群众种植高品质商品红薯,发展红薯粉条等副食品,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值,为广大群众找到了就业和致富的新门路。”张士兴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一定要把村里的这个产业做起来,做成规模和特色。

刘庄村不等不靠,向土地要效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群众脱贫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记者采访的第二站——孟王村,则是在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做文章。该村位于孟寨镇南部,濒临澧河,记者走进村庄,但见一座座光伏棚架排列有序,花园式的文化长廊尽收眼底。

“在以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中,我们重点是育产业、抓整治、促提升。育产业,就是在全村实施石榴树种植项目,打造远近闻名的石榴村。同时,依托现有的香菇产业园区,辐射带动群众搞香菇种植,目前已有46座大棚,群众既可自愿承包大棚种植,也可在园区打工‘挣工资’;(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