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郑颖勇
一天,家人从超市里买回一袋香椿芽,我一看,香椿种植园就在临颍县台陈镇,这家乡的产品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与台北知府陈星聚故里九棵香椿树的故事。
陈星聚(1817~1885年),字耀堂,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在福建省做官,历任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知县,后任台北知府。
陈星聚调往台湾任职后,随从人员及家眷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他远在家乡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后,十分着急,她在书信里嘱咐儿子要以国家大业为己任,以岛为家,报效国家,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帮着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经过多方打听,陈老夫人得知了一个用香椿医治的偏方。她让人从香椿树上采摘了大量的树叶。晾晒后,把这些椿叶腌制加工做成椿沫和香椿酱菜,装进罐子里,几经辗转,千里迢迢托人带到台湾。
在他乡能吃上母亲让人从家乡送来的香椿菜,品尝到家乡风味儿,陈星聚心中有说不出的温暖。他让家人把这些香椿沫作为调味品,每餐加入饭食,吃了之后,水土不服的症状果然减轻了。陈星聚遂查阅了有关资料,说是椿芽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痢疾等,清热化湿、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抗菌消炎,且根、皮、叶等都可以入药。中国人早就有食用香椿的习惯,汉代香椿树已遍布大江南北。他立即派人从大陆搜集香椿树苗,运往台湾栽种。树苗运到台湾后,不久就生芽扎根了,但没过几个月就因为水土不服而慢慢死去了。
又一年春暖花开,陈老夫人出来游春时,看到路边树上的椿芽,她又想起远在台湾的陈星聚,便同随从说:“听说耀堂在台湾那边种植了好多香椿树,也该发芽了,今年他们应该能吃上香椿菜了吧。”随从便如实说那里的香椿树没有栽活,老夫人心情一下子不好了,立即打道回府。回到家里,陈老夫人到院子里转了一圈,又到屋后看了空地,随后叫来管家,让他们购买香椿树苗栽种到房前屋后空地上,前后院共栽种了九棵树。以后的每年春天,陈老夫人都让人摘香椿叶制作成椿菜送到台湾,让孩子能吃上家乡的香椿菜。一年又一年,香椿树长大了。
1883年,法军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妄图占领台湾。68岁的陈星聚,积极组织军民抗战,决心与台北共存亡。由于东南沿海战败,大陆与台湾联系中断,危急时刻,他让全家老小十余口团团围坐在府衙后花园的水井旁,一旦城破,准备全家投井殉国。陈星聚本人日夜守前线,督战指挥,英勇抗击侵略者。台湾军民在他的激励和全国人民的声援下,严守淡水,几次击退自基隆向台北进犯的法军,保住了台北,为保卫台湾做出了贡献。
陈星聚在外为官二十余年,励精图治,体恤百姓,不忘救济家乡父老。《临颍县志》记载:“光绪三年大饥,道馑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家乡的人民亲切称呼他为“陈倌”。
我打开香椿菜,调上小磨油,吃着香椿芽,回味着九棵香椿树”的故事,虽然听说九棵香椿树已经不在了,但我仍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