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斌
中原学研究是对河南地方学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中原学重点在“学”,核心在“用”。也就是说,中原学本质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这也体现了地方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漯河围绕地方文化,深挖潜力,探寻特色,并将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值得探讨与关注。
中原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用”
1.中原学的创立是河南实践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发展持续而快速。但是河南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河南如何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从夏代至北宋,河南在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上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中原历史的辉煌,表现为文化资源的丰富。河南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83处。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也是全国第一。这些资源是河南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发掘和利用,如何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河南如何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多年来,河南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五,工业增加值也居全国第五。但是,河南的工业经济体系还没有形成;国际知名品牌、龙头型企业、特色新兴产业,还不多或不成规模;人均GDP排序靠后,经济后劲不足。这也要求河南理论界加大研究力度,为河南发展献计献策。中国历史上,河南有过“六大出彩”,即都城闪亮彩、根亲出重彩、人才争出彩、思想起“风彩”、科技出头彩、文艺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河南更加出彩,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当代河南怎样出彩、出什么彩。因此,中原学就是顺应现实需要,破土而出的与地方发展相关的“实”学问。
2.中原学要解决河南面临的现实问题
地方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市学,如北京学、上海学、西安学、广州学、泉州学、杭州学、洛阳学等。这些城市学的共同点,就是要解决当代城市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例如,北京面临新的挑战,研究北京学首先应当通过对北京特色的分析找出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其发展的机理。陕西提出的西安学,就是通过多学科的深入综合研究,进行更高层次的总结和提炼,总结出西安历史发展的区域特点,发现西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本质内涵,构建西安的和谐精神,从而为推动和谐西安及和谐关中建设服务。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古今洛阳城市的发展规律探索的学问。从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学研究成果来看,城市学最接地气的研究,就是现实问题研究,或者说是立足历史,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探索,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李庚香先生在提出中原学这一概念时,专门强调“让中原更加出彩需要建构中原学”。也就是说,中原学因现实召唤应运而生。我在为什么要研究中原学时,提出“构建中原学是为了破解中原甚至中国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一条路径”。我认为,中原学,既要研究中原发展所面临的大问题、深层次问题,也要研究具体的问题,更要从区域板块内,去探寻各自所面临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是中原学活力永恒的关键所在。中原学的研究需要审视历史、总结规律,更需要以史为鉴、把握当下、观照现实。中原学应是学与术兼备之学。因此,中原学就是要因应现实发展需要的“活”学问。
中原学研究要从伟大实践中探寻更多的“模式”与“样本”
1.要在中原城市群中寻找各自城市发展的定位与特色
中原城市群是国家城市群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城市群涉及5省29个城市,这些城市区位不同、基础不同、资源不同、规模不同,面临的任务与发展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就河南的18个省辖市而言,郑州与漯河可以作为两个模板。郑州是省会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其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上,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明显。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人均总产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各项指标表明其已向特大城市迈进。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交通枢纽作用还有待发挥,国家贸易中心地位有待加强,金融科技中心地位有待提升,但总体而言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对郑州模式进行研究与总结。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多,工业基础不强,科教水平不高。但规模不大便于提升,总体平衡便于突破。多年来,漯河以肉制品加工为特色并将这种特色叫响中国,走向世界。应该说,漯河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循的路径,也找到了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
2.漯河市提出的“四城同建”为中小城市综合发展提供了样板
2019年2月,漯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城同建”的指导意见》。所谓“四城同建”,即“站位为河南振兴添浓彩,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站位为中原崛起添浓彩,建设中原生态水城;站位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浓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站位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添浓彩,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从漯河发展的战略目标看,有以下特点:一是站位高。从河南到全国,从中原到中华,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二是涉面广。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城市发展目标,而是根据漯河的基础和现实,从经济、社会、生态到文化,满足了新时代漯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方位勾勒出了漯河美好的未来。三是目标具体。如依托漯河的经济基础,提出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定位为辐射带动能力强。这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依托城市“两河”穿城的优势,提出建设中原生态水城,定位为宜居宜业,这是环境自信。依托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知名企业与品牌,提出建设中国食品名城,定位为国内领先优势凸显,这是经济自信。依托贾湖遗址、许慎故里、三绝碑、彼岸寺经幢汉字文化资源,提出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这是文化自信。四是操作性强。不但有“四城同建”的指导意见,而且还有《关于漯河市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漯河市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漯河市中原生态水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漯河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每个意见都涉及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组织领导。“四城同建”每个建设目标,都有年度工作方案。因此,如果实施得当,持之以恒,漯河的未来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原学研究中文化建设的“漯河样板”
1.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中的漯河探索
漯河是个小市,资源特色不明显,但在文化资源挖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关于漯河市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漯河市提炼出的主线就是汉字文化,以“三区一中心”为建设目标,即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创新区、汉字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汉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内外知名的许慎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中心。其建设步骤为“三步走”。建设周期是从2019年到2035年。建设任务是“五大行动”,即汉字文化传承弘扬行动、汉字文化标识体系建设行动、汉字文创产业培育行动、汉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行动。
从上述意见可以看出,漯河市在城市文化探索方面的特点:一是资源提炼的特色性。将漯河的文化资源以“汉字文化”为主线串连起来,形成一批最早的汉字符号、一部最早的汉字字典、一块最具代表性的汉字隶书碑刻、一幢最有典型意义的彼岸寺经幢篆书碑铭。而这“四个一”的汉字资源,尤其是根植于许慎与《说文解字》这一独特的资源,加之贾湖遗址考古发现的一批中国最早的文字符号,为漯河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目标定位的高端性。漯河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许慎文化进行研究与传承,多次召开了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建设了许慎文化园,并与国内各知名高校的汉字研究专家建立了广泛联系。因此,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在国内具有垄断性,在学界得到认可。三是建设任务的全面性。其“五大行动”,涉及遗产保护、汉字教育、汉字研究、景观建设、产业培育、城市符号、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方面面。四是建设的持续性。建设周期从2019年~2035年,其中2019年~2021年为第一阶段,2022年~2025年为第二阶段,2026年~2035年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和行动计划,每年都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周期较长,反映了漯河党政决策者的决心和意志。
漯河市加快推进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为中原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样板。如何利用厚重的中原文化资源,如何加快文化高地建设,是中原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加强研究、探寻规律、提出方案;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积极探索和总结,向全省提供好的样本。围绕一条主线,打造一个城市知名文化品牌,甚至可以叫响世界。漯河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此。
2.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打造标志性景观。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某种程度上具有国家标本意义。我认为目前的构想缺少具有震撼力的城市文化符号与大型标志性文化景观。这个景观可以是一个许慎像,可以是一本《说文解字》,也可以是抽象的汉字符号。这个大型景观一定要有,因为这是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象征。
做大龙头产品。漯河的龙头文化产品,一个是许慎文化园,另一个是贾湖遗址。我认为最有潜力的是贾湖遗址。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要突出文字符号这条主线,讲清楚这个氏族为什么要有文字符号、什么人掌握这些文字符号和骨笛乐器、当时人们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创新平台建设。要集合国内外的汉字专家与研究机构,为漯河所用。要为他们提供高端的研究平台,与高端媒体合作举办汉字大会,与高级别学术团体合作发布每年的代表性汉字等。要充分发挥漯河的优势,将漯河打造成国内第一个以汉字为主题的全域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
探索文化开发模式。漯河在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要依托汉字这个主元素,打造以“汉字+”为代表的文旅融合模式。“汉字+”应该在“漯河样板”中最具示范意义。
总之,作为地方学中的中原学,其最大活力是关照现实、学以致用。要将研究深深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而漯河的“四城同建”,尤其是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对于我省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省建设都具有样本示范意义。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是作者在河南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