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宋守业
儿时的记忆里,在老家人的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个“洋”字挂在人们的唇边。耕种辛苦时,他们会说要是用上“洋犁子洋耙”就好了;走路累了,他们会说要是有个“洋车子(自行车)”骑骑一定很美;过年走亲戚时,他们更是会说要有一件“洋布”做的衣服该有多幸福……那时候年龄小,对于大人们的那些美好愿望我似乎不那么在意,可对于“洋油灯”却有挥之不去的兴趣,总爱依偎或徜徉在“洋油灯”的旁边,靠它驱除那些黑暗中的惧怕,靠它打发那些夜晚的寂寞,靠它燃起那些求知的欲望……总之,“洋油灯”是神圣的,它是照亮孩子心中希望的神灯。
小时候的乡村,总让人觉得晚上来得很早。一到晚上,屋外黑得就像锅底,屋内更是黑漆漆。要是没有一盏灯照明,洗碗、切猪草之类的活,只能凭着感觉去做,稍有不慎就会人倒碗碎,更不用说妇女做针线,小孩子做作业之类的事了。所以那时候的农家,无论条件好坏,都会想方设法弄出一盏灯来。记忆中,我家使用的灯虽很简单,却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萝卜灯,用一块白萝卜挖去内瓤而成碗状,中间灌入一些煤油,也就是从供销社买回的被老家人称作的“洋油”,再在萝卜碗的边沿处放上一根细细的棉花灯捻制作而成。
每当夜幕降临,随着“嗤”的一声,母亲划过一根火柴,点亮那盏萝卜灯。借着昏黄如豆的亮光,母亲围上围裙,收拾完锅灶碗筷之后,就会用手捂着萝卜灯捻子以防止被风儿吹灭,并轻轻慢慢地走向堂屋,把灯放在后墙处的条桌上,做起纺花、织布、纳鞋底的活计来,我和哥哥也会依偎在灯前,玩玩游戏写写作业。间或,父亲还会说出一个“小小坑塘是我家,水底出个藤开花,水无藤干花儿败,不结果子瞎忙怪”的谜语让我们猜,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后来我长大了,需要到学校进行早读和晚自习。由于早读和晚自习时天色都是处在昏暗中,所以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要自带着洋油灯去学校,而且大多是我们自制的简易“墨水瓶灯”。一般是先找来一只空的带盖子的墨水瓶,再找一个架子车内胎上的废气闷嘴做灯芯,把一根粗细适中的棉线捻从灯芯中穿过去,再在瓶盖中央钻一个孔,把穿有捻子的灯芯从小孔处插入瓶子中,灌上当时被称作“洋油”的煤油,一盏照亮农村孩子求学之路的墨水瓶式的“洋油灯”就做成了。这样的灯虽然简单,可很适用。每次点着这样的灯,通过灯捻吸着油儿,让人有一种禾苗吮吸土地养分的感觉,就像是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成长不断输送营养似的。只是那时候的我们不知道节约的道理,老是把灯捻子弄得大大的,让火苗显得很旺很旺,常会把教室里弄得烟雾缭绕。每次早读或晚自习后,我们这些孩子的鼻子、脸上都被浓烟熏得乌黑,好像长了胡子一般,用手一抹,满脸黑道道。更有些调皮的学生故意搞恶作剧,时不时会把灯“啪”的一声弄掉地上,引来哄堂大笑,总会招来老师的严厉批评声。要知道那时候“洋油”供应很紧张,老师和家长都是很节俭的啊。
不久,出现了罩子灯。虽然也是点洋油,但所产生的油烟都被玻璃罩子抽到了高处,明亮了许多。这种灯使用的是棉绳灯芯,由灯座、灯头和灯罩组成。灯座是一个玻璃器皿,由三段连接而成,下端是一个倒扣的圆锥体,放置在桌面上很稳固;中间是一段圆柱体,便于握持移动;上端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灯头通常以铜或铁制成,四周有五个具有弹性的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以调节灯光大小。灯罩是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玻璃筒。棉绳的下方伸到注满“洋油”的灯座内,棉绳就会把油儿一直吸到绳头上。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灯罩,便完成了点灯的动作。罩子灯亮度好,油烟小,还省油,再加上它的身子宛若亭亭少女,很美很好看。
紧接着,出现了马灯。这是生产队为便于让社员夜里下地浇水或拉肥料,专门从供销社里买回来的。其构造是:两侧有铁筒架支撑,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不漏油。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换气。灯捻外面有罐头瓶大小的玻璃罩,玻璃罩用纵横交错的细铁丝护着,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硬铁丝提手。至于为什么称为马灯,我不得而知,只晓得这种灯可以用手提着,也可以挂在架子车的车把上,不怕摔,不怕风吹雨淋,用起来很方便。
再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被老家人叫作“汽灯”的洋油灯,这种灯的燃料是汽油。足有罩子灯的十几倍大,那耀眼的光亮如一道道闪电,时时在我的眼前忽闪。不过那时候的“汽灯”很少,我所在的大队也就只有一盏,因汽油不但金贵,而且不好买,所以一般只有开社员大会时,或大队文艺宣传队演革命样板戏时才会用。每次开大会或唱大戏时,村里就会将这盏汽灯拿出来挂在主席台前面的树枝上或戏台的前面,一下子就会将会场和舞台照得亮亮的,宛若白昼一般。这样的明亮刺激着每一个小孩子的心灵,总想围上去一睹汽灯的风采,可由于太贵重,大队干部老是像宝贝一样看护着,绝不允许我们走近它,所以至今我都不能弄清楚“汽灯”的具体构造,内心一直充满着深深的遗憾。
不过,尽管对汽灯心存遗憾,可是与照明灯具的巨大变化相比,我内心更是充满着许多欣慰和自豪,并最终知道了“洋油”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只是当时我们的国家比较落后,缺乏石油开发技术和设备,而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的一种燃油而已。也正是那些灯具的不断革新,见证了我们国家石油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迅速发展过程。一晃几十年过去,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繁荣,且不说城市,单说农村突飞猛进的发展,楼房起来了,道路宽敞了,电力发展了,路灯别致了,就连那些十分遥远而又贫困的山区,也大都通了电,用上了电灯,那些灌注着“洋油”的萝卜灯、罩子灯等等所谓的“洋油灯”早已成为历史遗物难觅踪影。每当站在灯光璀璨的街头或身处灯火通明的房间,我总是感慨万千,感慨党的伟大,感慨祖国的强盛,我那盏尘封在心头的岁月之灯,也被擦拭得更加温馨明亮,照耀着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