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16日 星期

苦难教育


提到苦难,我会想到缺吃少穿、忍饥受冻、农活繁重……很多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我也清楚记得自己曾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发奋学习的经历。当我觉得孩子不够坚强、不愿拼搏时,总会有把他们领回老家“改造改造”的念头。

那年“十一”放假,正是收花生的季节,也是锻炼孩子们的好时机。我把侄子和闺女带到花生地里,想用太阳的暴晒、拔花生的辛劳对他们进行“苦难教育”。

来到花生地,父亲请的收花生机器已经进地了,机器用大铲子、大筛子、大拖斗,很快就将几亩花生收拾完毕。花生运到地头儿,早有收花生的商户来称重算钱,不过两三个小时,几亩花生已经变成了现金。我想起小时候收花生的情景:全家老少齐上阵,用手一把一把地拔,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把花生拔完,再把花生秧子拉到家里,大概需要耗费半个月时间,再一把一把甩上一个月,整个过程下来要拖拉一两个月。“妈妈,尝个花生吧,带着泥土的香气,真好吃!”闺女剥好花生塞进我嘴里,“这收花生真有趣!哪像你说的那么辛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呀!”

我看今天的教育目的要泡汤,试图再挣扎一番,就建议孩子们和我一起捡拾机器漏掉的花生。半个钟头后,孩子们没了拾得花生的惊喜,开始“造反”了。“妈妈,你看机器根本没漏掉多少花生,半个小时了我哥咱们仨就捡这一捧小花生,你说这五亩地捡完得多长时间?这种低效率、低产出的活儿我是不想干了。我已经知道了知识和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你不必再来‘劳我们的筋骨、苦我们的体肤了’……”“是啊,大姑,你低估了机器的收割能力,你看人家几十亩的花生地都不捡,咱三个跟没见过花生似的……”不得不承认,孩子们说的是实情,今天的“苦难教育”看来是失败了。

回家后我开始思考,应该给“零零后”“一零后”的孩子们什么样的“苦难教育”?这种把孩子带到农村锻炼的“苦难教育”显然不合时宜了。很长时间我都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在我的困惑中进入11月。闺女每晚学习到11点半后才睡觉,我心疼了。她晚上写作业时我一会儿嘘寒问暖、送吃送喝,一会儿问她什么题不会,要不要我给她讲讲。闺女不胜其烦,多次吼我早点睡觉别打扰她。躺在床上我想,我一直寻找的“苦难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促其奋斗、助其拼搏。她学习上的难题不是苦难吗?她自己通过思考、查资料多费点儿时间和精力克服困难,不也是很好的“苦难教育”吗?

原来刻舟求剑的人是我。过去有过去的“苦难”,现在有现在的“苦难”。我一直拘泥于“苦难”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苦难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能积极主动去面对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苦难”——思考一道数学难题至深夜、早上6点起床去上学,这未必不是磨炼孩子意志的途径,我大可安然入睡。想到“十一”假期那次失败的“苦难教育”,我也释然了。

漯河二高 丁红梅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