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9月27日 星期

下足“绣花”功夫 推动精细管理


(上接1版)加装防坠网760个,更换破损窨井盖94个,群众出行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针对小白蛾对市民生活带来的困扰,园林部门夜间加班加点,对白粉虱群集的花卉、绿植进行喷洒作业,采取置粘虫板、药物治理等手段展开防治,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流动商贩治理过程中,执法支队以取缔文化路占道早市为突破口,认真践行“721”工作法,积极与小商小贩建立和谐关系,通过“劝、帮、疏”等温情执法方式,引导流动摊贩到建新路市场集中设摊,在为商贩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真正还路于民。

如厕这件小事是总书记关心的大事。环卫部门按照“500米可见一处公厕或一处公厕指向牌”的要求,在市区主次干道合理设置公厕指向牌。同时,提高公厕管理标准,延长保洁工作时间。如今的公厕不仅干净了,设施和管理也都升级了,在这里工作的环卫工人收获最多的是市民、游客的笑脸。

“独角戏”转为“大合唱”

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单靠一支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管理好城市,必须奏响部门合力出击、社会共同参与、曲高和众的大合唱。这在市容秩序大提升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市“创文”办协调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并加强检查指导,定期开展现场督查;各建成区、乡(镇、街道)合力攻坚、集中整治;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任务积极配合;各区城管大队狠抓任务落实,有效形成“相互搭台、好戏连台”的强大合力,确保大提升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不仅如此,市城管局安排全系统有效力量加入城市路网管理,每条路网配备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园林绿化、路灯巡查监督员,以“五大员”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构建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的综合管理体系。各路网自成一“格”,又不拘一“格”。每位监督员发现问题,都在第一时间上报,其他部门一呼百应,在解决问题时拧成一股绳,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处置。

除政府部门外,市城管局还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大提升行动,启用“城管热线”和“随手拍”举报平台,通过“指尖上的监督”,弥补执法力量不足导致的管理盲区,提升市民的城市管理主人翁意识。同时,实行红黑旗制度,进一步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引导个体经营户配合市容市貌综合治理,使个体经营户从“治理对象”逐步转变为“治理受益者”,真正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格局。

“突击式整治”迈向“常态化管理”

市容秩序大提升虽然只是百日行动,但城市管理永远在路上。如何改变过去突击式的整治模式,探索建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常态长效化管理新模式,是此次大提升行动的重中之重。

为此,市城管局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提出了“支部在网格,党员在路上,建功立业在一线”的工作思路,将市区道路统一划分为三级路网,采取领导干部包区、中层干部包片、一般人员包路段的管理模式,组织635名干部职工大力开展“马路办公”。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完善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和有效监督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做到了工作在路段、责任在路段、监督在路段、考核在路段。

同时,市城管局还注重软硬件结合,结合市容秩序大提升行动,出台了《漯河市城管局关于明确城市路网精细化管理责任(暂行)的通知》《漯河市城市路网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路网责任单位和路网监督员实行周考核、周通报,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奖励挂钩,倒逼网格人员主动作为、认真做事,确保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随着一张纵到底、横到边的大网铺开,我市城市管理实现了责任落入网格、管理进入常态,延伸了城市管理触角,基本实现了“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节假日与平常一个样”的长效管理目标。

如今,在漯河街头,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明显减少,整齐划一的“小蓝车”成了市民出行的新时尚,统一的门头牌匾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繁忙街景尽显秩序之美。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市城管局将以“迎国庆、抓整改、促创文”市容秩序大提升行动为契机,下足绣花功夫,对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赵基元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