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殿 刘丰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当前,中华民族已经进入复兴阶段。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个爱国者、奋斗者去奋斗。在这种背景下,对王拱璧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敬业精神进行宣传非常必要。
受父母影响,从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王拱璧,名璋,字拱璧,1886年9月17日生于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一个乡村私塾之家。其父王际泰,早年考中秀才,热心教育,爱国爱家,创办“崇实小学堂”教书育人;其母邵氏,相夫教子,乡村知识丰富。王拱璧从小受父母影响,聪慧好学,以岳飞、文天祥、范仲淹为偶像,忧国忧民。
1907年,王拱璧考入中国公学,经万鸿图(字“仞千”)介绍加入同盟会,以身许国。(《王拱璧文集》292页)他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专门从中国公学转入中国体育专门学校学习体育和军事,为军事斗争作准备。1910年奉同盟会之命,在河南邓州、西华谋划军事暴动,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之一。
为探索救国道路留学日本
1917年,为了寻找国家出路,王拱璧赴日留学。他赴日留学的目的和动机“主要在于深入虎居,观察敌情”,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王拱璧文集》第6页)
到日本后,他只到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报了名,就与热心国事的华人取得联系,开展革命活动,被推为中国留学生总会干事、河南分会会长。在留日学生举行的爱国结队游行中,王拱璧都负责组织工作。
回国支援五四运动,抵抗日本文化侵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拱璧被派回国支援五四运动,草拟《对日帝新闻政策斗争大纲》,与上海学生总会一起,与各大报进行谈判。在《救国日报》发表《告报界书》《最毒的日货》,迫使日本东方社和共同社新闻稿不见踪迹。并编写《东游挥汗录》,警示国人:“日人对我,岁岁月月唯一侵略。”揭露日寇鲸吞中国的野心。当时,他是爱国学生的领袖人物之一。
捐资办学,为救国培养人才
1920年,王拱璧回到家乡捐资创办青年公学。学校设有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妇女部、职业高等补习部。该校比陶行知、赵若愚1927年创办的晓庄学校早7年。1923年,王拱璧任西华县教育局长期间,新建小学160多所;1931年,王拱璧与李子纯在河南方城创办嵩山中学。王拱璧坚持办学30年,为国家培养了栗在山、刘全喜、徐玉坤等一大批军政人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王拱璧是国内实地从事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最早的人。(2004年苗春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第70页)
利用身份全力保护共产党人,与共产党人一起战斗
1928年,受河南省教育厅共产党员张燕如、尚钺委托,王拱璧在河南掩护、救济共产党人。后来,王拱璧先后营救共产党员李子纯、马腾霞、刘济生等数十人,并给他们安排工作,掩护他们开展革命活动,为国家保护了许多人才。“如青年村学校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党组织团结了进步人士王拱璧先生,使他与共产党员在一条战线上共同战斗的结果。王拱璧老先生不但给我党工作提供很多有利条件,而且还为保护共产党员,营救被捕同志,打击反动势力而积极奔跑,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可靠的朋友。”(2011年中共西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纪志宏主编《中共西华历史》第7、8页)
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从事抗日活动
王拱璧少年时期,就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自号“大同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立志“天下为家”。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12年,王拱璧脱离政界,转入教育界,开展革命活动。他受中国公学同学林伯襄之邀,参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筹建工作,并任体育、音乐教员。他自编教材,选用《中华男儿》《马赛革命》《美哉中华》《新少年》《铁血长城》等爱国歌曲,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他还与王北方、万仞千、杨振文等组织成立革命团体“壬子社”,讨论国家大事,寻找救国良策。
1914年,王拱璧与曾哨宇等创办河南体育专修学校,兼任音乐教员,创作歌曲十余首,激发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1927年,王拱璧参加河南中山大学筹备工作,受聘为讲师,讲授《乡村教育》《农村社会学》《农村问题》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1928年至1929年,河南中山大学先后改为中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王拱璧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他还担任河南省对日外交委员会委员兼开封对日外交后援会执行委员,编写《国耻纪要》手册,警示国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河南大学校园,王拱璧兼任东北大学教授,讲授《日帝侵华史》,并创作《东征曲》八章、《为自由而战》四章,宣传抗日思想。其间,他还连续在各学校、团体、公众集会作反日讲演二十余次,号召国民积极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拱璧写出《抗战必胜论》,到处宣传、演讲;写作抗战歌曲《抗敌》四章、《杀敌先锋》二章、《抱定决心》二章、《奋起战斗》三章、《取三岛》一章、《东征曲》、《为自由而战》等,还编写《抗战三字经》,并大量印刷,分发各处。同时,先送其子王膺民、女儿王俊岚去抗日战场,又介绍邵慧敏、杨文曼等7人赴延安参加革命。1948年,他的青年中学一次为国家输送军政干部170多人。
爱岗敬业,以敬业注解爱国情怀
1951年,王拱璧被河南省政府委任为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他虽然年逾花甲,对图书管理一无所知,但是他从零开始,认真学习,从一个外行成为图书管理专家。他撰写的《图书馆的利用》《善本知识》《历代刻板坊所志略》《版本学纲要》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外,他还翻译了《版本通义》(后改名《版本论》)。在他的领导下,河南省图书馆整理古籍50多万册,为挖掘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国为家,以身许国
1907年,王拱璧加入同盟会以后,立志“以身许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20年,他捐出在西华县教育局长任上两年工资、图书杂志1000余册、土地32亩创办青年公学。他一生的收入,基本都投资到了青年公学。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开封的房产捐给了河南大学,把青年公学无偿交给国家。王拱璧逝世后,没有留给子孙一砖一瓦,真正做到了以身许国。
王拱璧爱国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1976年3月27日,王拱璧在郑州病逝,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爱国主义精神却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4年,有两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研究王拱璧。
2017年,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部历史学博士、教授祁健民到青年中学等地调查研究王拱璧。
1985年7月,社会各界捐资在青年中学新建了王拱璧纪念碑、尊师亭。
1986年10月9日,在青年村举行“纪念王拱璧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参加校友和群众达一万多人,省、市、县有关部门均有领导参加,日本东京都府花园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专家小野信尔夫妇来电祝贺。
1991年,由窦克武主编的《王拱璧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0年12月,漯河电视台制作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先驱——纪念王拱璧》。
2007年,描写王拱璧女婿麦新、女儿程迈的电影《铁血北疆曲》上映。
2017年11月3日,漯河市召陵区王拱璧教育培训基地在青年中学揭牌。
2018年,抗日戏曲《王拱璧送子抗日》搬上舞台。至此,描写王拱璧不同时期的戏剧大型剧本已达6部。
2018年,王拱璧纪念馆主体完工。
1986年,中国史学副会长、西北大学校长张恺之为王拱璧题词“中州师表”;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为王拱璧题词“当代师表,后世楷模”。
2016年,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为王拱璧题词“爱国先锋,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