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老街、马路街等道路为核心的繁华商业区的兴起,沙北行政区确立,西城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快速发展……几十年的时间,漯河变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热闹繁华。
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新建、改造城区道路,贯通东西南北城市大通道,并对城市主要交通路口进行渠化改造。新建、整修桥梁,基本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并新建沿河排泵站,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市今年计划实施中心城区百城提质项目299个,总投资5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新建、改造淮河路、辽河西路等31条市区道路,打通交通北路、会展路等12条断头路,加快推进白云山路沙河桥、北舞渡沙河桥等16座桥(闸)建设。加快S222开遂线(西环)建设,谋划推动107国道至西环连接、南环路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沙澧连通工程年底前完成新河道开挖和节制闸、丹江路大桥建设,明年春天完成景观绿化。幸福渠水系年底前实现高铁至交通北路段12.5公里全线贯通、开园迎宾。示范区环形水系、龙江生态城水系全面加快建设步伐。黑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启动南部城区湿地水系前期工作。双龙区域11条道路的雨污分流工程在今年汛期来临前全部完工。完成龙江路、中山路等14条道路的绿化提升工作,新建、改造街头游园17个,建设生态绿廊20.7公顷。实施既有建筑温暖行动,新建供热管网30公里、换热站16座,新增供热面积138万平方米。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0公里以上。新建、改造公厕35座。加快推进小李庄、五里庙等26个棚改项目。力争全面完成市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整治。
为民惠民建设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70年,这座城市的巨变让老漯河人周大爷直呼“变化太快、太大,如此便捷舒适的生活,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多年来,我市一直坚持为民惠民建设理念,每年都要实施一批城建惠民工程,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围绕市民需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美的人居环境、便捷的交通路网、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城镇市政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棚改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整治改造,并推行物业服务全覆盖。实施公租房建设工程、城区居民安全饮水工程、老居民区排水管网疏挖改造工程,改造市区背街小巷并全部安装路灯。2018年,我市畅通城市地下“毛细血管”,改造雨污分流管网35公里,汛期内涝情况得到缓解。铺设供热主管网3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98.8万平方米,沙北部分区域首次实现集中供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新建、改造公厕,基本解决如厕难问题。对市区老旧农贸市场全部升级改造,改变了持续20多年的“脏乱差”面貌。每年都建设一批城市街头健身游园,形成了“城市10分钟休闲健身圈”。建设市城市展示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等,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我市新建、改造牡丹江路、文化路等34条市区道路,打通泰山路、漓江路等10条断头路,牡丹江路沙河桥、中山路上跨立交桥、太白山路沙河桥和澧河桥4座桥梁竣工通车,解放路、太白山路等实现了南环到北环的大贯通。市政道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改善了城区群众出行和交通运输环境。“现在道路畅通,出行方便,城区内到哪儿都可以坐公交车。”家住汉江路的赵阿姨自豪地说,以前大家出行基本靠步行,城市路网完善后,群众出行变得方便、快捷。
70载风雨兼程,70载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漯河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沙澧儿女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铿锵的脚步,走向灿烂的明天,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