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

听沙河调故事 了解戏曲历史

余飞和小记者们交流。 本报记者 李林润 摄

■本报记者 李林润

“小记者们,你们知道沙河调得名之前叫什么名字吗?那个时候,它被当地人称为‘本地梆’。”10月18日上午,漯河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礼堂内座无虚席。小记者们倾听了由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余飞对戏曲文化的精彩讲解。

“在流行的过程中,艺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渐渐去掉了‘南阳梆’原有的高八度拖音,接受了后来进入漯河的其他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使‘本地梆’逐渐成形。”在当天的讲座上,余飞老师从沙河调的起源、沙河调的前身、沙河调在漯河初具雏形、沙河调流派的保留剧目、沙河调的声腔及音乐特点等方面,对豫剧沙河调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余飞说,目前,豫剧沙河调这个艺术流派已濒临灭绝。“与其他剧种、流派一样,沙河调是一项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挖掘和抢救工作同样需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措施。”他说,就目前的漯河而言,他建议成立以张自立先生领衔的豫剧沙河调艺术传承中心,使这项艺术得以有效传承。

“通过余飞老师的讲解,我对漯河戏曲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小喜欢戏曲的小记者闫轩铭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虽对戏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戏曲在漯河的演变却一无所知。“要不是听了余飞老师的讲解,我还不知道我们漯河的沙河调也有这么久的历史呢。”

漯河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师燕子说,戏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接下来还将联合漯河日报社小记者俱乐部举办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传承戏曲文化精粹,培养学生们的戏曲文化素养。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