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青春之花绽放三尺讲台
——记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英语教师王鹏燕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河南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选结果。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教师王鹏燕所讲的英语课《a few students are running around the playground》荣获初中英语组一等奖。荣誉背后有着哪些故事?日前,记者走进校园,对王鹏燕进行了采访。

精益求精 铸就优质课

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王鹏燕并不陌生。2017年,她在该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此次参赛算是轻车熟路。不过,王鹏燕一点也没有松懈,而是尽早准备。为此,她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打磨教案,力求把课讲得别出心裁。

“这次备课最耗时的就是思考如何构架课堂,特别是与新媒体融合。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名师的讲课视频,从中获得很多启发。通过这次备课,我使用新媒体设备更熟练了,相信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作用。”王鹏燕说。当记者问起对接下来被选送参加全国评选有没有信心时,王鹏燕表示没想过结果,只要尽全力去做就没有遗憾。

要想在省里获奖,必须在区里、市里的两次评选中拔得头筹才能参与评选,然后还得和其他地市的佼佼者们一较高下。此次连中三元,王鹏燕既有作为青年教师的幸福和骄傲,又有“老将”的从容。毕竟两年前,她可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工作7年来,王鹏燕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评选,成绩一直不错,这都得益于她平时的积累。

辛勤耕耘 讲台洒汗水

一堂优质课,只不过是王鹏燕从教7年的一个缩影。7年时光里,她走过了最初拿起教鞭时的忐忑,经历过为了精准解释一个知识点而冥思苦想的煎熬,也尝到了学生成绩大幅提高的快乐。暑往寒来,当上课铃响起,王鹏燕一次又一次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这些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却很少有人了解寻常背后的不易。

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时,王鹏燕才生产完两个多月。因为工作需要,她撇下襁褓中的婴儿返回岗位。那段时间,她每天早晨6点把孩子送到长辈家再赶去学校上课。期间,她只能尽量抽空回去给孩子喂奶,一天往返数趟。晚自习的时间正是孩子闹瞌睡的时候,只有母亲的怀抱才能安抚孩子的哭闹,可是王鹏燕不得不在岗位上坚守。她不是铁石心肠,甚至怀疑过自己的做法,但她知道,在那段疲惫的日子里,是工作带来的充实和快乐给了她力量。

王鹏燕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上初中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英语,七年级学习音标时相对有些吃力。为了帮助他们准确发音,王鹏燕让他们将手贴在自己的咽喉、嘴唇,一遍遍地感受她发音时声带的震动、气流的强弱。一段时间后,效果还是不理想,一些学生学完就忘。王鹏燕又在家里对着镜子仔细琢磨练习,再将领悟到的方法一对一地传授给学生。经过长时间练习,全班学生都掌握了比较准确的发音。

灵活施教 精心育桃李

执教7年,也是王鹏燕不断提升自我的7年。利用课余时间,她研读了《教育漫话》《班主任兵法》《做最好的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书籍,对比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王鹏燕十分注重给每个学生制订程度适当的学习方法。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她推荐他们阅读英文版的文学书籍;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她给他们划出课本重点,让他们树立记得住、学得会的自信,再逐步提高。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王鹏燕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在“体验餐桌文化”情境课上,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开阔了眼界。而在一场关于友情的讨论之后,一首英文歌《You Raise Me Up》则让学生更能体会友情的真谛。

教学方法再多,也多不过教师对孩子的爱;三尺讲台虽小,装得下王鹏燕的青春。去年是王鹏燕的而立之年,这一年她先后获得郾城区“教学标兵”“课改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这也许是对她付出最好的回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