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

浅谈小学低年级字理教学原则


■李军锋

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识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掌握汉字,使字理教学生动高效,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个原则:

一、直观形象原则(象形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活动往往凭借直觉,有意注意的能力和意识还相对较弱。所以,在字理知识教学中,就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及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做到爱学、会学。

在字理知识教学中,我们要凭借课文的情境,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生动化。如在教学《日月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汉字(象形字)的构字原理和字形结构进行教学,如教“日”字时,可以先画一幅太阳形状的图,告诉学生,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出了“日”的甲骨文、金文,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日”字。由于学生已经看过图,通过图文对照,可以很形象地认识到 “目”字里的两横是眼球的轮廓,与“日”字里的一横是有区别的,这样就不会再把“日”和“目”混淆了。

低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不少的生活经验,积累了不少的语言元素,像天、地、爸、妈、水、火等字的音和义,他们已耳熟能详。在进行这些字的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建立对该事物相应的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的语言因素储备,对生字的语音、语义迎刃而解,学习字理知识就变得轻松、愉快。

二、具体生动原则(会意识字)

汉字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低年级学生学的主要是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常见的会意字,一般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两类。所谓同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象形字构成的会意字,如“木”表示一棵树,两个“木”是“林”,三个“木”是“森”。同一个象形字,排列方式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会意字,如“人”字,甲骨文中同向二人为“从”,二人相背为“北”。所谓异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构成的会意字,这类会意字在全部会意字中占绝大多数。如“棵”字,左边是“木”,做形旁,表示与树木有关,右边是“果”,作声旁兼表示圆形,本义是截断的木头,因其切面多为圆形,所以“棵”作量词时,多指圆形的植物,如一棵树、一棵草、一棵白菜。同一个象形字可以和许多其他象形字构成不同的会意字,甲骨文中的“武”“戍”“戒”,就是由同一个“戈”字分别与“止(脚形)”“人(向人形)”“廾(双手对捧形)”构成的。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拿“人”和“木”来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会意字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词汇,体现了汉字的灵活性,同时还具有中华文化的传承性。

会意字在汉字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会意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教学:

1.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字导入,激发学生的认字兴趣。课一开始,从小朋友熟悉的会意字入手,结合看实物、看图,再联系字形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以“明”字为例,先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所表达的事物,再进一步引导太阳和月亮都会发光,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表意,联系字义识记和分辨字形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结合汉字字形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引导,学生就能基本掌握,进而能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2.比较分解,加快学生的识记汉字速度。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把记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点拨学生,让他们拓展想一想自己所认识的、所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给他们发现的机会,他们会很容易理解并记住,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抓住特点原则(字理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汉字的特点,了解汉字的来源和典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愿意学习汉字、了解汉字。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分别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利用古人的这些造字原理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意义,如讲“人”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人最初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个人形,表示人,这就是最初的“人”字,后来为了方便书写才变成撇捺两笔。“人”部演化为“亻、人、儿”三部,“亻”是挺直脊梁的人,“人”是顶天立地的人,“儿”是担当负重的人。从中我们要让孩子理解汉字字形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时、合理地重构造字理据。老师可通过对“人” “仁”的解读,让学生走进《论语》《孟子》《荀子》,读相关经典名句,品深蕴内涵,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步”的本义为行走,而后才演变成脚步之义。“步”的古字形,即为两个脚掌(止在上古即指脚掌)相背离之形,脚掌不在一起,正好能表达行走之意,这样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记得牢。学生对古汉字造字法有了初步了解,也更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及时巩固原则

字理知识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字,忘了前面学过的字,复习前面学过的字,又忘了后面学过的字,再加上有些汉字比较容易混淆,导致学生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加汉字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并利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易混、易错字形的结构。例如“男”字,很多学生易把第四笔“丨”和第六笔“丿”连成一笔写。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不再写错,应该向学生讲解一下这个字的造字原理。“男”属于会意字,所谓会意,即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字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男”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用力于田”,即在田里用力之人,再结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历史背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初”字,有的学生把偏旁写成“示”字旁。“初”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左边“礻”为古“衣”字,用刀裁布为做衣之始,自然引出初始之义。多样化的识字巩固方法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增强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

总之,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字理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主动识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引导他们在思考和想象中记忆字形,从而使字理教学的过程形象生动,充满乐趣,这也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

(作者单位:召陵区万祥街小学)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