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等。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的目的。
“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育人的效果,建设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特教班的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在学习、受教、领悟方面处于劣势,所以特教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化繁为简,特色突出,融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一体。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殊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对这些方面的涉及更是微乎其微。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如何根据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发展状况设计班级文化,没有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借鉴。
理论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在认知、领悟和接受方面有一定缺陷,但是他们也同样受着环境的影响,加强特殊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积极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他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鉴于此现状,特殊教育班级文化发展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寻找一个优良高效的教育模式,走一条科学系统的发展之路,才能充分挖掘这些特殊孩子身上最大的潜能,使特殊教育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让特殊儿童的人生更加美丽。
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特殊学校校园环境、班级环境以及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特殊儿童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健康的人格,使特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实现特殊儿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方法探究
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通过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探索特教班级文化建设,针对特殊群体,必须立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理性思维,科学规划。
(一)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环境
基于特教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进行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时,要多用图画代替文字,用各种色彩给学生呈现温馨、和煦、热情的氛围。图画易于理解和模仿,亮丽的色彩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环境改变人”的功能得到体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得以实现。
(二)塑造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其针对性较强,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能充分体现出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教育思想。比如制订个性化的班歌、班名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这样做,既能体现班级的个性特点,也容易让学生认同,对班级有更多的归属感。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自然也得到加强。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生活技能
特教学生毕竟还是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若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很可能会受到歧视。所以在学校期间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生活技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生活中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班级文化建设中,特教班级应该多开展类似的班级活动,比如团队拓展、生活小技能比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特教班级的文化建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思维,带着一颗爱心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把我们的学生育成人,育成才,让特教学生也有属于自己的缤纷天地。
源汇区博爱学校 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