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以前电动车放院子里还有人偷,现在放广场一晚上也没事儿。”在临颍县台陈镇祁庄村,说起村风的变化,村民祁女士说。数年之间,祁庄村从贫困落后村变为文明守法村。“蝶变”的背后有哪些秘诀?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祁庄村党支部书记吴俊涛表示,村子的改变要从扶贫说起。祁庄村地理位置偏僻,曾经交通滞后、经济落后,这造成了村民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很多村民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身体上懒,精神上更‘懒’。记得第一次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1户。”吴俊涛说,“村民闲着没事干,便容易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儿。村里为此成立了巡逻队,负责维护治安。”
为激发村民的干劲,吴俊涛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发传单、办讲座,讲解一个个农民发家致富的典型案例,告诫村民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同时,依托上级有关部门和结对共建单位,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吸引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成村级产业园区,不仅解决了200余名村民的务工问题,也让村集体有了收入。
记者来到园区内的制衣厂采访,正在制作棉衣的村民曹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这家制衣厂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工资按件计算,一个月最低收入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还不耽误照顾孩子,方便得很。”曹女士说。
随着内生动力被逐渐激发,大多数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祁庄村完善村室设施,新建文化广场,并定期开展“五好党员”“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激励村民自强自立、互帮互助。
记者结束采访时已是傍晚,文化广场上陆续有村民前来健身,旁边的图书室内也有几名家长带着孩子在看书。“现在村里上下齐心,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吴俊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