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

织就致富梦


■本报记者 杨 旭 吴艳敏

在位于临颍县王岗镇薛庄村的朝敏制袜厂生产车间里,织机飞速运转,编织着老板曹骏和乡亲们的致富梦想……日前,记者采访了曹骏,了解他创业致富、投身扶贫的故事。

曹骏今年32岁。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海尔集团做过销售工作。这段漂泊在外的经历使他得到了锻炼,也攒下了一笔积蓄。后来,看到父母日渐年迈,加上想和在老家工作的妻子团聚,他决心回乡创业。做些什么呢?曹骏想起安阳一位朋友办了一家制袜厂,效益很不错。经过一番考察,夫妻俩于2016年投资55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制袜厂,厂子就以妻子轩朝敏的名字命名。

陌生的领域,身份的转变,摆在曹骏面前的困难可想而知。“第一个挑战就是机器的使用。10台设备都是从浙江采购的,遇到小问题时只能通过微信和厂家沟通。一段时间下来,我自己也成了这方面的专家。”曹骏说。袜子生产出来后,销路成了最大难题。虽然夫妻俩都从事过销售工作,但在新的行业既没有人脉又没有名气,开拓市场难度很大。曹骏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些经销商,一家一家地发货过去,卖得好再收款,卖得不好就退货。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河南的经销商大多从浙江、广东等地进货,运费较高。他认为,若在省内开拓市场,就能在运费方面占据优势。于是,他将销售重心瞄准省内市场,并逐渐打开了销路。如今,厂里每天生产5000到6000双袜子,70%都销往省内。

在曹骏的生意越做越好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吹遍了全国。曹骏受到鼓舞,想凭一己之力为生活较为困难的乡亲们做些实事。他录用了一些低保户、贫困户、留守妇女来厂工作,其中有王晓玲和滕伟萍。王晓玲在朝敏制袜厂做挡车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制袜机间穿梭忙碌。“我的工作就是确保每台机器正常运转,不算累,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王晓玲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在云南打工,听到家里的就业环境这么好,也打算过完年回乡务工,同时帮助她照看老人、孩子。滕伟萍则在朝敏制袜厂实现了自身价值。她身有残疾行走不便,但性格特别要强,别人能干的活她相信自己也能干好。来到制袜厂后,她负责包装,月收入在1500元到2000元。她告诉记者:“感谢老板对我的照顾,我现在觉得生活特别有奔头。”目前,朝敏制袜厂已经设立了扶贫车间。曹骏希望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