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5月26日 星期

受降亭前话“亭”字


■袁庆先

受降亭是漯河民众为铭记抗日战争胜利、教育后人勿忘国耻而修的一座纪念性建筑。

《说文解字》:“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亭”字解释为“民所安定也”,说亭子是用于人们安定的处所。“亭有楼”中的“楼”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重屋也”。汉代以前的房屋一般多为平房,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一般不作为民用。“亭有楼”和承接的后文“从高省”,说明“亭”是两层或两层以上,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从高省”意思是形旁“高”省去了下面的部分,“丁”表示声,是说“亭”字当时读作“丁”。

在古代,“亭”是一种军事设施,最迟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亭”是高高地建于边疆和其他要害处,起瞭望作用的一种军事设施,相当于后来的军事瞭望台。《战国策·魏策》有“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的描写。南朝诗人鲍照还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的诗句流传于今。“亭障”“羽檄”和“烽火”,一般多为军事术语。今天的“岗亭”一词,即源于“亭”。

秦汉时期,“亭”由边关发展到内地。初期,“亭”主要用于防范盗贼匪患,后来发展成为基层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当时,“亭”建在通衢大道旁,“亭长”既管理当地治安,又负责接待来往官吏。再往后,“亭”演变成了驿站与哨所的结合物。“亭”有“长亭”和“短亭”之分。每十里设置的亭,谓之“长亭”;每五里设的亭,谓之“短亭”。

矗立、设置在道旁的“亭”,具体在何时变成供行人和游客休息、乘凉或观景的处所,史书没有确切记载。明代著名花园设计家计成在其著名的《园冶》一书中写道:“(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可见,计成所说的“亭”,即后代的“凉亭”了。“受降亭”为六柱六角顶亭,与古人的记载亦是相符的。

“亭”由休息、乘凉等功能引申为停留、停止等义。东汉末年刘熙编著,用于探求事物命名来源的专著《释名》中说:“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高部》“亭”下认为,“亭之引申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停”为“亭”的后起俗字。也就是说,“停”是由“亭”滋生分化出来的。《说文解字·人部》新附:“停,止也;从‘人’,‘亭’声。”“停”字是形声字,本义为止住不动。“停”与“亭”字意义相近,训诂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音近义通”,意思是读音相近的字词,意义也往往相通。

篆文

金文

隶书

楷书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