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日前,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刘琳琳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此前,这位从教七年的教师还获得过市教学标兵、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殊荣之后,是怎样的坚守和执着?记者对刘琳琳进行了采访。
从开始工作那年起,刘琳琳就担任班主任。对于年轻的她而言,用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去面对学生的童心,是胜任这一角色最质朴的秘诀。“在我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天真烂漫的花朵,我要做的是发现他们的可爱和不足,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而不能根据学习成绩对他们区别对待。”刘琳琳说。
班上的学生陈星(化名)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但刘琳琳观察发现,陈星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又准确,而且热爱劳动、团结同学,成绩落后一定另有原因。通过谈话,刘琳琳得知陈星的父母因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年纪的学生,一旦找到学习的方法,对学习有了兴趣,成绩提高是很快的。”刘琳琳说,“我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不仅仅为他答疑解惑,更多的是给予他陪伴和指导。果然,现在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高。”
在和学生们的相处中,刘琳琳总是细心地观察着、倾听着,每个人的一项特长、一个独特的想法、一次积极的表现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都能得到她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在一节班队课上,学生张钰苒一段动听的发言引起了刘琳琳的注意。“她的外貌和声音很适合朗诵、演讲,这是一种天赋,被埋没就可惜了。”刘琳琳告诉记者。当刘琳琳把这一想法告诉张钰苒时,小女孩表现得并不自信,刘琳琳恰当地给予了鼓励,并适时给了张钰苒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教给她朗诵的技巧,让她看到自己的潜能。渐渐地,张钰苒从班级的舞台走上学校的舞台,又走上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舞台,并在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在这一过程中,刘琳琳看到她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琳琳很注重自我提升。2016年,她加入了“陈静名师工作室”,在中原名师陈静的带领下开展课题实践与研究,编写教师用书。疫情发生后,她和工作室其他成员一起录制了十二节公益微课,发布到工作室公众号上供学生学习。
在做好教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刘琳琳还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疫情期间,她发挥所长,主动参与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倾心交流,帮助他们减轻压力、释放紧张情绪。生活中,她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清扫她抢在前,公益捐书她冲在先;志愿服务上,她争当先锋;文明创建中,她勇挑重担,多次被学校被评为“星级志愿者”。
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