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7月15日 星期

评价孩子不应贴标签


近期刷爆全网的高分网剧《隐秘的角落》引发热议,起始于悬疑推理,收结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等。三个主角代表的三种类型的“坏小孩”,再度引出社会各界对原生家庭和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反思。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孩子的评价,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评价问题。

朱朝阳是“好孩子”的代名词,智商高、学习成绩好,虽然性格略显懦弱且缺少朋友,但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严良是小混混的典型,偷抢打架极其叛逆,“坏孩子”的即视感;普普则是女孩柔弱可爱外表下拥有隐忍成熟内心的代表,游离于“好与坏”之间。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外界根据他们的外表和行为,用同一的标准来评判,给他们简单机械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但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及其丰富多样的人生历程却被忽视。而他们的共通之处,则是由于家庭变故衍生出的种种经历,带给他们异于同龄人的成熟与复杂。这部剧中折射出社会化过程中的现实与无奈,与学校、家庭教育中的理想和美好的撕裂感,使得每个小主人公从童年的单纯迅速“变坏”,在选择相信“童话”还是“现实”中挣扎。

转变评价的观念,首先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好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心理资本”。而学习成绩和排名,只是多彩童年中必要非充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评价的维度也应是面向所有儿童,无论性别、民族、区域、家庭背景等差异,最终指向其全面发展,“全面”在纬度上应真正回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在经度上应重强化过程。

要有机融合社会、学校、家庭一致的价值导向。随着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不同主体的评价和虚拟化同伴关系的快速发展,叠加作用于儿童,会使尚未建立起稳定、正确价值观的儿童,产生混乱和迷失,也会造成“多面派”的现象。因此,要尽量构建全社会多位一体、以德育为本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机制。

据《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