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李书记思想活络,能帮我们想点子、出主意。他带领大伙改造电力线路,建下水管网,改善村容村貌,还建成了集餐饮、采摘、农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扶贫基地。”“他前段时间通过直播带货把辣椒、花生、粉条等农产品宣传推广出去,为我们的产品增加了新的销售渠道。”近日,在召陵区老窝镇古同村,几位村民高度评价的“李书记”,就是国网漯河供电公司派驻古同村第一书记李健。
古同村位于漯河、周口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有3400多口人,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11月,国网漯河供电公司干部李健受组织委派,来到古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里后,李健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摸底调研、走访,最终确定全村有贫困户18户28人。面对村里的情况,李健暗下决心:古同村一天不脱贫,自己就一天不离开。
“古同村的发展离不开党支部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李健说,驻村以来,他和村“两委”班子完善村级各项制度,制订帮扶台账,完善帮扶措施,扎实推行“阳光漯河”建设,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确保村“两委”班子决策的民主、科学、公开,提升古同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扎实开展“党员支部双承诺、为民服务解难题”活动,并依托国网漯河供电公司“双结对”(公司党支部与古同村党组织结对,党员干部与古同村困难党员、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机制,开展点对点帮扶,切实筑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健认识到,扶贫不能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让贫困户高质量脱贫。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