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彩霞
市六院康复医学科是医院重点科室,该科是以神经康复为主、疼痛康复为辅的专业科室,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耐心与诚心呵护患者的身心健康,累计帮助3000余名康复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赢得广大患者和家属的好评和认可。
科室实力水平高
市六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2013年,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康复科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广州三甲康复技术研究院培训基地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专科联盟单位,科室主攻中风偏瘫、脊髓损伤、颅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疼、骨关节术后等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康复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康复。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科室将康复专业细化,分成多个康复治疗小组,每个小组配备多名康复师,在平衡训练仪、等速肌力训练仪、脑循环系统治疗仪、作业治疗配套器械等专业康复理疗设备的辅助下,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该科还擅长发挥生物反馈仪中的处方作用,将不同处方运用于康复患者肢体,最大程度发挥设备效果。同时,科室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在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及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刺、拔罐、穴位贴敷、推拿治疗等传统中医康复疗法,形成一套以现代康复治疗为主、传统康复治疗为辅的综合疗法,优势互补发挥最佳康复疗效。
科主任张双双不断研读神经康复知识,提高自身康复技能,进修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好医生。对她来说,科室就像自己的另一个家,每位患者都是自己的家人,她只想把自己学到的康复理念与技能,毫无保留带给每一位患者。在她的带领下,科室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康复医师7名、康复治疗师35名、针灸医师3名、康复护士7人。科内每周定时开展业务学习,把人员送出去学习的同时将专家请进来,使科室康复技术不断革新,获得广大同行与患者的肯定。
精湛技术疗效好
康复治疗对于重症病人来说风险大、付出多、见效慢,却是患者恢复身体机能和肢体功能的最佳治疗手段。科室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和针灸优势,在肢体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
每位前来就诊的康复患者,科室都会通过系统的康复评估,为其量身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让每位患者接受专业、精细化的治疗。今年7月,科室收到一名转院脑出血术后患者。患者来时病情较重,插着胃管、尿管以及气管维持基本呼吸,整体处于浅昏迷状态。张双双带领团队对其开展康复评定,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并采用物理康复加药物治疗的综合康复训练方式对症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的胃管、尿管、气管依次拔出,精神状态良好,已有基本认知,随后可以认人和进食,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在疼痛康复方面,科室采用物理治疗+肌肉力量训练的治疗模式,早期重点解决患者疼痛问题,通过电、光、声、磁、温度和机械力等人工物理因素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对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后期则注重肌肉力量的训练,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搭配中医特色理疗等促进身体组织修复,达到治病目的。
优质服务暖人心
“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是市六院康复医学科的核心理念,“将患者视为亲人,不怕脏不怕累”是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座右铭。在护理带鼻饲管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嗓子里的痰液喷出,他们毫不介意继续工作;科室里大多是卒中偏瘫患者,许多患者不愿配合,康复师不断强化患者主动康复的思想与习惯,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主动加入康复训练。
今年10月,一位88岁的老人因腿脚突然不听使唤、无法站立行走,到康复医学科寻求治疗。经检查,发现老人患有脑供血不足、脑萎缩严重等问题。在开展康复治疗过程中,老人总是表现出极度抗拒,不愿意配合训练。康复医学科团队通过进一步评测,发现老人存在认知障碍,与他日常不配合的表现息息相关。在之后一个月的训练中,康复治疗师通过与其进行游戏的方式逐步获取其信任,老人逐渐愿意听从医嘱,做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一个星期后,老人身体状况恢复明显,可以扶着墙自己行走。后来,看到自己身体逐渐好转,老人也更加信任科室的康复计划,每天早上都会叫上护工一起去康复室锻炼,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提高不少。康复医学科这种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不仅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身体健康,还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逐步建立自信,得到了康复患者的信赖。
康复理念需要不断普及才能惠及大众,为增强广大群众的康复意识,科室团队多次走进社区、村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地开展义诊志愿服务和健康讲座,并在科内开设科普讲堂,将正确的康复理念带给患者家属。张双双表示,该科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计划让科内医护人员轮流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更加先进高效的康复技术,将神经康复做得更专业更优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市六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市六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