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2月8日 星期

弘扬景观文化 建设美丽漯河


■文/图 见习记者 李宜书

12月3日上午,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走进郾城区文化旅游局,邀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副研究员,党史民俗研究专家刘西淼,以《明清时期的漯河景观文化》为题,从景观文化的概念、景观文化的内容、挖掘和整理景观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解,其中,重点讲解了郾城八景的有关作者、年代、内容以及当代意义。

刘西淼认为,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加上古人的记载与文人的润色,各州县大多方志中都记有“八景”。以“八景”形式反映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是历史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起源于北宋,盛行于明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八景”文化现象。“八景”其意在“八”,虽是数字,意指八方,即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八景”为当地景观之荟萃,引申为处处是景观。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郾城、临颍、舞阳各县相继出现多个八景版本,以彰显地方自然与人文之特色,成为地方文化名片。

郾城为中原大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咏景之作甚多。唐代诗人胡僧,宋代诗人苏辙,元代文豪元好问等都有诗文咏之。明清时期,曾先后形成两个“八景”版本即“ 阳八景”和“八景新题”。

明永乐十年(1412年),王季立任郾城知县。在郾城期间,他深入体察民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凝于笔端,写下了一批吟咏当地风物、景观、名胜、古迹的诗篇,收入嘉靖三十三年《郾城县志》十首诗,记郾城十处景观。其内容分别是:东黉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古碣、崇台化石、潭水流鹅、 水渔灯、螺湾贾棹、莲浦熏风、竹园春雨。这些诗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当地著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胜景。但书中并未标题“郾城十景”之称谓。

经过八十余年的岁月洗礼和历史沉淀,到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李振声修《郾城县志》,首题“ 阳八景”称谓。“八景”内容延续王季立十景,去掉其中的“崇台化石”和“竹园春雨”两处,改“莲浦熏风”诗题为“池荷映日”。分别是:东黉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古碣、 江渔灯、螺湾贾棹、潭水流鹅、池荷映日。这是郾城历史典籍中确定并记载的第一个“八景”版本。

清顺治十年(1659年),知县荆其惇修《郾城县志》,卷九“吟咏志”同样收录“ 阳八景”。同时,谢槟另撰“八景新题”,即:龙塔古篆、 水风帆、崇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烟雨、召陵雪霁。这是郾城历史典籍中的第二个“八景”版本。

刘西淼认为,“郾城八景”在历代志书中并无此名,均是以“ 阳八景”或“八景新题”冠名。但“ 阳”即是郾城,俗称“郾城八景”亦无不可。

刘西淼对“螺湾贾棹”“ 江鱼灯”“僧幢古碣”等重要景观进行了详尽解读,引起听众极大兴趣。他希望社会各界深刻认识挖掘和整理景观文化的当代意义,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展示好漯河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民众热爱和眷恋家乡的情结,积极自觉参加家乡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四城同建”。

刘西淼老师倾情讲解。

认真聆听。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