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晨阳 通讯员 黄 强
近日,记者从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工作指挥部获悉,2020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0%,较2019年年底增加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的64.0%,较2019年年底增加6.9个百分点;利润占全市工业总利润的77.1%;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6%,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78.5%。
2020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工作指挥部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服务企业为抓手、以巡察整改为契机,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实现了中国食品名城提质发展。食品工业发展各项指标好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培育扎实有力。对纳入“十百千”亿级培育工程的44家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跟踪,保障供热、供气、供电、资金等要素供给,2020年前11个月,44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4%;中大恒源成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源隆生物、铭诚油脂等15家企业入选全省后备库;出台《2020年全市工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调整优化“十百千”亿级企业名单。筛选28家食品企业进行“小升规”培育。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立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动态项目库,2020年共安排重点项目101个,年度计划投资139.7亿元,较上年增长28.4%。市、县、区分别建立倍增工程运行服务及问题解决机制,双汇发展“211”倍增工程、漯河卷烟厂“123”倍增工程稳步实施。“三大改造”不断深化,全市食品企业争取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450万元,“双汇云商工业互联网平台”1000万元扶持资金全额到位。平平食品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贾湖酒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成功举办食品行业“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全市食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全面启动;征集30家食品企业技术需求赴中科院开展“走进中科院、直面科学家”研企对接活动;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正式揭牌。
“千企惠民促消费”活动成效显著。“千企惠民促消费”活动三期共有超过1000家市场主体参加,商品种类超过1800种,发行消费券额度近6亿元,商家让利幅度均达10%以上。先后设置14个“日间+夜间”集中展销点,提供免费临时经营摊位5000个以上,吸纳就业1万人以上;活动期间,累计带动各类社会消费25亿元以上,各消费品工业企业共“去库存”10亿元,产销率达到97.7%,三剑客、叮当牛、小帅才等企业产品库存趋于正常,生产经营形势不断好转。
农业结构持续调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2万亩,全部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居全省第一;夏粮总产量110.6万吨,平均单产504.3公斤,秸秆综合利用率98%,居全省第三。出台《漯河市支持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进“三链同构”若干措施》和《漯河市支持小麦产业化联合体优质专用小麦补贴实施方案》,新成立石磨坊面业、新汇、美宜家3个小麦产业化联合体,总数量增至7家;以金囤种业为核心,组建涵盖良种培育、玉米种植、农业科技服务、仓储、玉米深加工、食品生产等领域61家企业的漯河市玉米产业化联合体。
招商引资亮点纷呈。市委书记蒿慧杰、市长刘尚进分别带队开展招商活动11次,促成青岛欢动宠物食品项目、正大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成功签约。市政府与江南大学签署“1+N”《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第十八届食博会成功举办,共有来自27个省区市的685家企业参展,邀请到采购商16125家,60个投资项目集中签约,线上线下成交和意向采购额达439.7亿元,逆势增长3.7%。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新签约食品及相关产业链项目73个,投资总额261.2亿元。
延链强链结构优化。出台《贯彻落实尹弘省长漯河调研讲话精神 推进“三链同构” 加快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分解》,进一步明确25项工作重点。202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我市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智能食品装备专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已竣工、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已有企业入驻,生物医药、医药化工等专业园区规划已完成,(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