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左二)一家。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如今,志愿服务活动已在我市遍地开花,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常态。作为较早投身这一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王予从最初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到全家一起参与志愿服务,见证了这一时代新风如何从蝴蝶振翅演变为全民自觉。2020年,王予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王予是漯河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2008年,她主持的“今夜情怀”栏目已经收获了无数听众。在一位热心听众的提议下,王予萌生了依托栏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念头。
那时,志愿服务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王予发起成立“今夜情怀”爱心团队时,应者寥寥。一次,她接到一位西平听众打来的电话,说要捐款50元。为表重视,她立即去火车站接到这位听众,陪着对方一起参观了电台,才收下了捐款。“50元虽然不多,但说明有人愿意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所以显得弥足珍贵。”王予说。
自从开始做志愿服务,王予周末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引发了丈夫和孩子的不满,全家只有婆婆一人支持她。王予的婆婆朱秀枝今年86岁,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却深明大义。她了解到王予的志愿服务是儿媳自己出钱出力,义务帮助别人时,连连称赞并表示支持:“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应该做,妈妈支持你。家里的家务你放心,我身体好,还能多干一些。要是钱不够了,给我说。”
有了婆婆的支持,王予便放开手脚去做。最初的时候,宣传、募捐、策划活动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忙前忙后。当时正读小学的儿子王森的一句“妈妈对别人比对我还好”让她湿了眼眶。没多久,她由于不堪劳累患上了腰椎疾病,一度行动不便,丈夫王彦伟不得不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有一次,空冢郭镇一名白血病患者因缺少医疗费向王予求助,王予组织为其募捐了3万多元,解了患者燃眉之急。看着妻子所做的救人于危难的事儿,王彦伟改变了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工作之余,他尽量抽出时间参与王予的事业,还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时认领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平日里,他用承揽起家务活来默默支持妻子。
王森也在一次陪着妈妈帮扶困难家庭儿童的活动中受到了感染,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还有许多缺乏关爱的孩子,开始变得懂得感恩。上大学后,王森积极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寒暑假一回家就和妈妈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如今,在王予的家里,聊得最多的是志愿服务,共同的乐趣是公益事业。截至目前,王予的“今夜情怀”爱心团队成员已达110人,开展以帮助弱势群体为主的活动300余场,王予也因此斩获无数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