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2月26日 星期
节俗形成
古人怎样过元宵节


春节之后的另一个大节日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元宵节的“元”是指上元,“宵”指晚上,是一个以夜间活动为特色的节日。而夜间的节俗活动主要是放灯、观灯,所以这个节日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作为灯节,节俗多与灯有关,比如开灯市售买花灯、街衢张灯挂彩,人们逛灯市、赏花灯、猜射灯谜,妇女乘月光灯影走桥摸钉,与夜有关的还有放焰火,以及昼夜都可以闹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当然还要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在夜里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太一也叫“泰一”“泰乙”“太乙”,早在战国时期即被人所奉祀。据称,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相传另一位汉代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他是在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即位称帝的,而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前两位汉室皇帝虽然在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但是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代的另一位皇帝——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汉明帝敕令燃灯与佛教有关。《西域记》称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间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元宵节的形成,还关系到古代国家制度的一些调整。中国历史发展到汉代,已经远离了自由的、朝气蓬勃的先秦,社会管理趋于严格。当时的都市实行“宵禁”,专门有执金吾者站岗执勤。但宵禁不利于元宵玩乐,所以朝廷调整为“金吾不禁”,指元宵及前后各一日,终夜观灯,地方官取消夜禁。汉代以后,战乱连年,娱乐活动难以展开。至隋,国家又趋于统一,节俗活动也就盛行起来。而当此之时,却有人出于礼教和国力的考虑,上疏奏请禁止元宵活动,结果隋文帝“诏可其奏”(见《隋书·柳彧传》)。史载文帝在位期间,还有官吏因元宵夜禁不力而被罢官的,可见当时禁令之严。

唐朝是自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国力之雄厚、社会之繁荣则更是空前绝后。唐都长安也和西周两汉一样,例行宵禁,但唯独元宵节期间特许弛禁放夜。

此后的宋元明清,元宵节一直是热热闹闹,花样翻新,新意迭出,一代盛过一代。今天,无论乡村还是都市,元宵节也仍然是一年里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

食元宵

谈元宵节不能不涉及吃元宵。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圆”“水圆”“汤团”“团子”等别称。

元宵节食元宵,其来历有诸种说法。一种说法与后羿、嫦娥有关:嫦娥奔月之后,其夫后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来求见,说是“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嫏嬛记》所记的这则传说,即说明了元宵“团团如月”的形状,也隐约透露了食元宵求团圆的意念。另一种说法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大将李靖率部出征,归朝后春节已过,太宗为了犒赏出征将士,便在上元节设宴款待。宫廷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颇受欢迎和称赞。于是,这种食品被称为“唐元”,象征唐王朝的一统江山。

现实生活中的食元宵也正是从唐代开始的。据载,唐代的元宵叫油,以面包枣,用手挤丸子似的挤入汤锅中煮熟,捞出放在井水中浸凉,然后再放入油锅中煎炸。宋代人除食油外,还食圆子,有乳糖圆子、澄沙圆子、珍珠圆子、山药圆子等名目,这与今天的元宵已无二致。南宋时,元宵已是上元节通行的节日食品。明代也是如此,《明宫史》记载说:“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清代的元宵更是名目繁多,花样新奇。

元宵节吃元宵,与中秋节吃月饼同一用意,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庆赏元宵》描绘的北方家庭过元宵节风俗。

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闹”。所以说“闹”,是因为节日里有许多热热闹闹的社火百戏,人们也参与、沉浸在这热闹之中,如醉如痴。

一般来说,初十刚过,十一二三的时候,百戏社火便搬演开来,走街串巷,穿村越寨,直闹到十六七。不仅闹的时间长,闹的名目也多,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杂耍、弦索:“鼓吹则橘阳律、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伍、细舞、筒子、斤斗、蹬灯、踢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到清代,这类杂戏更多。

杂戏,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杂技,仅是元宵之闹的一部分。此外就是社火,这是规模和影响更大的,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等。

元宵节习俗尽管最初与祭祀等信仰活动有关,但后来的主要性质是游玩娱乐。不过,在这个节日里,也有一些信仰习俗留存到近、现代,那就是走桥、摸钉等。

走桥一般在正月十六进行,所以这一天也叫“游百病日”。走桥习俗有许多别称,着眼于除病、去病,称“走百病”“除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而其中的走、散、烤、游以及桥等则显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言,游、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参与者是妇女,并且需是“联袂出游”。明清两代的妇女们是罩白绫衫,成群结队,肩并肩、手挽手地出游,打头的一人举香开道,其他人尾随其后。烤则不同,它和火联系,也叫跳火。十六日夜晚,拢一堆小火,孩子先跳,大人随后,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儿也要象征性地烤一下。有些地区的游走还规定了地点,即需过桥(如北京)或走城墙(如南京)。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除百病,保佑健康长寿。

灯节由来

关于元宵张灯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汉明帝的“燃灯表佛”。据载,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相传汉明帝某天夜里梦见一个金人,身长丈六,飞绕白光,项佩白光。第二天,明帝询问大臣,有人说陛下所梦有些像西方的佛。于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十几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后来这些人在路上恰遇传法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永平十年,汉使与梵僧用白马驮佛经、佛像,回到洛阳。这一年,也就被后人视为佛教初入中土之时。翌年,明帝又敕建洛阳白马寺,这寺也就被后人视为中土佛教的祖庭。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听说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以弘扬佛法。

同在汉代,汉武帝时祀太一在夜间,势必燃灯;汉文帝在上元夜出宫游玩,又势必要在室外燃灯。而据正史记载,汉武帝时金吾弛禁,“放夜”让老百姓娱乐,燃灯恐怕是免不了的;而让朝廷解除宵禁,可见游玩的人不少,因而燃的灯也少不了。这些,不能说与上元燃灯无关。

明朝《上元灯彩图》局部。

花灯与灯市

上元花灯经过近两千多年的传承,最初的灯是单纯、静止的,它不能运动,也较少装饰,并且多是单个独立的。其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灯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饰。首先是灯的形状变得五花八门起来,各种几何形状如圆、短、方、角等出现了,仿生的如龙、马、黄瓜、柿子以及人物等也出现了;同时灯的装饰性加强,除灯框多加雕饰外,灯笼上又有了彩绘,所绘内容或吉庆图案,或花草动物,或小说戏曲故事。

灯自身的装饰性加强的同时,相互的组合也实现了,唐有灯树,宋有鳌山。所谓灯树,也就是一种形状如树的灯架。相传灯树始见于唐玄宗时的宫廷。《开元天宝遗事·百丈灯树》说:“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光,光明夺月色也。”唐玄宗时不仅置有灯树,还结有灯楼。据韩鄂《岁华纪丽》及《灯影记》等书记载,当时的能工巧匠毛顺曾在宫廷用缯彩结为灯楼,广达二十间,高达一百五十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灯上又绘有龙凤虎豹,极尽绮丽和韵致。唐代的灯树、灯楼不过一树、一楼,至宋,更有兼具山林形胜的鳌山(也叫灯山)出现。这灯山上绘的是神仙故事,更有结彩而成文殊菩萨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等造型,并且菩萨们的手臂还能活动自如,手指又能出水。组合型的元宵花灯自唐宋大盛以后,受到各代朝野士庶的青睐,人们匠心独运、心裁别出,更加宏伟壮观、精致巧妙的花灯不断涌现。今天,这种组合式花灯更是重大灯会所必不可少的。

上元张灯之盛、花灯之多,必然要形成贩卖花灯的灯市。宋代都市业已形成这种灯市。周密《乾淳岁时记》说: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宋以后的灯市自然是格外发达,史志多有记载。

张灯之外,使元宵不夜天更为增色的是烟花。烟花不像灯火可以长明,而只是一霎闪烁,但这短暂的闪烁比灯光却要耀眼、绚丽得多。

烟花与爆竹是一个家族的,但后者较前者的出现要早一些。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说,火药的杂戏始于隋炀帝,后世逐步完善,达到今天这种声色俱佳的境界。爆竹只有声响,无多可观;花灯只有色彩,没有声响;烟花则综合二者,既可观,又可听,并且有像爆竹一样迅捷或像某些花灯一样舒缓的动感。简单的烟花也只有可动可观却无声响的,正与爆竹相对。清代京城孩子们玩的“滴滴金儿”不爆不响,只喷花,就是如此。复杂的烟花则好像现代的实战模拟,可以构拟一曲“炮打襄阳城”的活剧。烟花的名目也像花灯、火炮一样,复杂多样、五花八门。

《观灯图》 宋 李 嵩 作

打灯谜

张灯观赏、施放花炮烟火是灯节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与灯相关的另一项娱乐活动是比较后起的打灯谜。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供人游赏时的猜度,中者扯下纸条,领取谜赠。由于灯谜有一定的文化蕴涵,又颇能撩人兴致、启发智力,后世便长足发展,成为元宵的重要节俗活动,尤其盛行于文人雅士、大家闺阁之中。

刘延玑《在园杂志》记述清代康熙时的这种习俗说:灯谜本游戏小道,不过适兴而成。京师、淮、扬于上元灯篷,用纸条预先写成,悬一纸糊上棚,上粘各种,每格必备,名曰“灯社”。聚观多人,名曰“打灯虎”。凡难猜之格,其条下亦书打得诸赠某物,如笔墨、息香、白扇之类。这里的谜语是挂在长棚上的,而能组织为灯社,足见规模之盛大。

江南苏州一带还称灯谜为“弹壁”,顾禄《清嘉录》记述其情说: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复壁,三百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隐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这谜赠。

所谓谜赠,按《在园杂志》的说法,只是难猜的才有;就是有,一般也是文房四宝、巾扇、香囊一类雅致的什物。有时候,机巧的人们,还设置谜中之谜,标出的奖品是“苹果三千”,给的却是一只苹果上插三根牙签,以资笑乐。文人雅士的谜自然儒雅一些,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制作的灯谜则要“下里巴人”一些,比如“八戒洗澡”打“猪下水”。此外,灯谜这种雅致的娱乐形式还颇受闺阁女子们的青睐。《红楼梦》多次写到贾府的姑娘媳妇们猜谜,以至于宫里当妃子的元春还在元宵特地差人送个灯谜来让众人猜。

据《文汇报》

《元宵婴戏图》

清 赵之琛 顾 驺 作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