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3月2日 星期

漯河的正月十九会


■本报记者 齐国霞

在漯河,过完正月十九春节才算结束。“正月十九会在中原其他地区很少见,是漯河独有的风俗文化。”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傅胜利说,“正月十九会曾是老漯河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节日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漯河正月十九会这一习俗散见于我市一些书目中。《漯河史话》中记载,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商贾云集,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商人都到漯河来收购粮食,郑州、新乡等地和河北省的一些面粉厂也来漯河收购小麦。因而,漯河附近西平、遂平、方城、上蔡、西华等地的农民都来漯河销售农副产品,在漯河形成了一个农副产品集散地,有“日过千石”之说。

漯河的商家大多数是附近各县乡的人,习惯元宵节回家团聚,并邀请家乡的故事班到商行玩故事,商行安排食宿。农历正月十七日在自己商行门前表演,十八日、十九日由店主带领故事班到有业务来往的商店门前表演,既有助兴之意,又表达道谢、叩拜之情,效果很好。来漯河表演的故事班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故事班都想获得好评,就各自准备一些“绝招”吸引观众。漯河商务会研究后将这一习俗定名为“十九会”。正月十九会形成以后,对招商搞活经济、活跃百姓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老漯河说漯河》一书中关于正月十九会则是这样说的:“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漯河作为一个商埠重镇迅速发展,商业领域不断扩大,商行纷纷设立,贸易额急剧增加,人口很快超过城内(郾城县城)。民国四年(1915年),转运公司已发展到18家,并筹建了车站商务会(地址在原老街商会巷东边),会长为谢锦斋。当时商务会和商人议定,为了避免与城内(郾城县城)的元宵节庆祝活动(正月十五日)冲突,遂把漯河的元宵节庆祝活动改在正月十九日举行。”

1935年2月出版的《大华晨报》登载的《漯河十九会之花絮》中说:“当时郾城城内尚较漯河繁荣,四乡赴会者斯日(元宵节)多往城内,来漯者较少,乃改期十九,盖以避免抵触而广招观众也。殆及漯河生意日渐发展,而历年来之十九会,其热闹状况,较城内之元宵节更为繁华十倍也。……”

据傅胜利介绍,漯河正月十九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分为两个兴盛期,第一个兴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第二个兴盛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逢会期间,前来表演的故事班曾达200多个,玩故事的和看故事的人挤满了大街。表演的故事有腰里头舞、斗蟾舞、闹伞舞、狮子舞、蛇龙舞、高跷、旱船、老背少、二鬼摔跤、刘海戏金蟾、竹马、抬花轿、推小车、扑蝶、八间楼和肘阁等,现代的表演形式有秧歌、腰鼓、打花棍等。

正月十九会玩故事颇受群众欢迎,所以久盛不衰。《漯河史话》中称赞道:“漯河人创立的‘十九会’,可谓民间表演的艺术大荟萃。”

1986年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后,每年的正月十九会期间都会举办彩灯展和民间艺术大赛,使正月十九会増添了新的内容和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漯河的正月十九会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民间艺术大赛仍举行,但在单位、企业门前玩故事、讨喜庆的场景已逐渐成为一种回忆。不过,我市一些乡村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九会的习俗,在那里仍能看到热闹喜庆的场面。

每逢传统佳节,我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图为民间舞龙活动。(资料图片)

见习记者 李博昊 摄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