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诸多问题,如沉迷网游、近视率上升、成绩下降等,受到广泛关注。对此,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年初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进行部署,从现实来看产生了实际效果,原本颇有争议的手机管理问题有着尘埃落定之势。
例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合理设置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的必要设施设备,江西明确了中小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职责,山东、上海等地多所学校设立了手机保管箱。广州各小学仅允许学生带电话手表入校,并锁定了使用时段;中学实行走读学生禁止带手机入校,住宿学生需要带手机的,须提前向学校申请报备,入校后手机统一交给老师保管,离校前统一返还学生。这些做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智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收到积极成效。
的确,对于校园内的手机管理,既要遵循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总体原则,也要因地制宜,因学龄、学情等情况予以弹性处理,不宜中小学搞一刀切;既要寻求当地学校、家庭的共识,让手机管理办法得到相关主体发自内心的遵守,也要体现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延续野蛮粗暴的管理理念。诸如让学生将手机丢进水桶销毁、发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即劝退、公开砸毁学生手机等行为,都不该再次发生。
真正有效解决校园内的手机问题,要靠人性化的制度,更需要家校的合力引导。实际上,借助此次新学期开始的契机,父母要有意识地把手机使用作为必需的家庭课,主动为孩子使用手机做榜样。尤其是孩子刚上小学的父母,更要为孩子做榜样,共同约定手机使用时限,帮助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致力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这样才能纠正孩子沉迷网游等坏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打好基础、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学校也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等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手机管理举措。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布置充满趣味性的体育、科学作业,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科学的魅力,进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综合实践课等,让学生认清沉迷手机的危害,理解科学使用手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养成用手机开阔视野、发展特长的好习惯。
合力帮助孩子养成手机使用好习惯,让孩子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学校、家庭、学生才会都成为赢家。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