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二月初八,又是一年春分日。春分是太阳黄经一个轮回的开始,“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争媚时节。
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没有立春那么热闹,主要被视为指示农业生产的农耕节气。古代皇家会在春分日举办祭日活动,以示对太阳神的崇拜。而民间则会举办祭社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春分的由来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是较早确立的一个。一般来说,它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日期,即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就是说,春分时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
实际上,春分在古代还有不少别称,比如“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它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明史·历一》中记载:“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由于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民间还留下了“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古诗中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等句子。
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此时,春耕、春种的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应当加强田间管理。
春分前后,正是出游放纸鸢的日子。资料图片
帝王春分祭祀太阳神,以示崇拜自然
在古代,春分时节最重要的仪式是“朝日”,又称“祭日”,这个古老的传统始于周朝。民俗学者介绍,古人讲究“朝日夕月”,自春分起逐渐昼长夜短,阳气上升,因此要祭祀太阳神。到了秋分,昼短夜长,就要开始祭祀月亮神了。
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可见,祭日典礼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是相关礼俗也颇为隆重。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日坛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日之处。每到春分日太阳升起的时刻,皇帝就好似国旗班升旗手一样,前往日坛举行“朝日”仪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则由官员代祭。
近十几年来,中断已久的“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陆续在北京复原。
2012年的春分,中断160余年的皇帝日坛祭日典仪在日坛公园再度上演。演员们依据清代文献记载的礼仪,复原了当时的服装、道具、乐器,重现清代皇帝日坛祭日的盛况。祭日当天,消失多年的雅乐乐器齐声而鸣,数百名观众与“皇帝”共同行“太阳礼”表达对自然的崇敬。
古代百姓祭社神,湖南安仁仍存“赶分社”习俗
在古代,春分前后也是春社日,民间及官府祭祀社神祈求丰年的日子。
“社神”又被称作“土地神”,是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比较高的神仙。土地神守护着一方土地,也护佑着这方土地上的百姓。因此,每到春社日和秋社日,邻里乡亲便会集结起来,杀牛宰羊献祭酒,举行仪式祭社神。
古人常说的“江山社稷”,其中的“社”和“稷”指代的便是土地神和谷神。祭社神在唐宋时期很盛行,曾有不少诗词描绘此场景。例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的便是宋代春社敲锣打鼓的喜庆场景。
尽管年代久远,古老的祭社仪式并未失传,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就保留着赶分社的仪式。据了解,安仁的赶分社融合了祭祀活动和中草药交易,这种模式也为当地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据安仁县当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春分时节,该县共吸引了来自广东、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医药商、游客多达20万人,场面十分热闹。
《春社图》局部。张 翀 绘
京城百姓食太阳糕,湖北女孩相约穿耳洞
有关春分的习俗多与“祭祀”有关,就连春分节气的时令美食也是由“祭品”衍生而来。据了解,春分前后,北京地区的百姓有吃太阳糕的习俗,这道香甜软糯的糕点原本是祭日的供品。
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作“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相传这道独门糕点是慈禧太后钦定的。
此外,在湖北的一些地区,农历二月十五日亦是“花朝节”,“从时间上来看,与春分相差无几。”民俗学家表示,在古时,很多女孩会选择在“花朝节”穿耳洞,象征着自己长大成人。因此,“花朝节”也有古代女性成年礼的寓意。
本报综合
《花神胜会》局部。 潘振镛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