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3月19日 星期

孔子教学 收费一束脩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一辈子东奔西跑,政治幻想彻底破灭之后,便神情黯然地回到故乡办私塾,招收弟子讲学。泗水、洙水是两条古河,淙淙流水环城而过,孔子创办的私塾就坐落在曲阜的松荫柏影之间。

在孔子门下,有“弟子盖三千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学生就出身而论,有贵族,有士、农、工、商,也有十分低贱的贫寒之人。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是个穷苦人;子路先后做过两家贵族的家臣(宰);子贡则在曹与鲁之间做生意,而且富至千金,还当过鲁和卫的行政官员。

办学收费,上学缴费,天经地义。况且,私家办学也得有银子才能得以维持。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是十,数量词,“脩”是干肉,“束脩”就是将十条干肉绑一起当学费的意思。我们无从知晓一条干肉是多重,但十条干肉干在当时小农经济时代,一般人家应该都能拿得起。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干肉做见面礼,我是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

朱熹又进一步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作“束脩”。当时官办的学堂收费昂贵,只有官宦人家和富人子弟才能上得起学。孔子只收十条干肉作为入学礼,这对于那些贫寒人家来说,的确是个好机会。因而,不仅像子贡这样的富豪、孟懿子等子弟可以来拜师学习,就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特困生颜回,也得以顺利入学深造。

微薄的束脩维持了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教育生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学不厌、诲不倦支撑了他的教育和道德实践。正是这种曲线和迂回,才成就了孔子圣人和教育家的盛名。

据《海南日报》

《孔子杏坛讲学图》局部。

孔维克 绘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