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宜书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人杰地灵。据郾城、舞阳、临颍县志记载,历史上漯河涌现出的清官、廉吏、豪杰、义士达300余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记者搜集、整理古籍资料,尝试揭开尘封的历史,带你走进时光深处,领略漯河历史人物的风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先来说说东汉名士范滂。
《后汉书·范滂传》载:“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史料显示,范滂是今召陵区青年镇人,生于137年,卒于169年。他生活的时代是外戚、宦官专权,朝政极为腐败的东汉中后期,朝中一批正直的官员对混乱的朝政极为不满,进行了不懈斗争,范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范滂自幼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为官不畏权贵,敢于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尤其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正因如此,范滂等朝中正直的官员深深触动了宦官佞臣的利益,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宋代诗人林同有诗云:“宁将身塞祸,不忍母流离。我自不为恶,黄泉今有辞。”此诗何意?这要从党锢之祸、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说起。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朝廷诛杀党人,下令急捕范滂等。诏书传到汝南,要汝南郡督邮奉命到征羌捉拿范滂,督邮吴导捧着诏书大哭起来。
范滂听说后,说:“一定是朝廷出了事,是因为我。”说罢,他亲自跑到县里投案自首。县令姓郭名揖,也是个正直之人,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说:“我的天,先生,天下这么大,您到这儿来干什么?赶快收拾收拾,我这个官也不干了,咱们一块儿跑吧。” 范滂不愿意连累母亲及同僚,说:“郭大人,我范滂死了,祸事就了了,万不敢因为我的事情连累您。再说,我老母尚在,又岂敢让她为我担惊受怕?”这便是诗的第一句表达的意思。
范滂年轻时便以节操成名。那时他意气风发,州、郡官员对他十分赏识,举其为孝廉、光禄四行。当时,冀州发生了饥荒,民不聊生,盗匪横行。朝廷派范滂为清诏使,赴冀州处置安抚。旅途中、马车上,范滂手揽缰绳,豪情万丈,要成就一番伟业。但他何曾想过,壮志未酬,33岁便慷慨赴死,发出“我自不为恶,黄泉今有辞”的感叹。但也正是范滂的刚直不阿、廉洁奉公、为人孝悌,成就其千年美名。
话说年轻的范滂受命赴冀州安抚饥民,马车还没走到冀州,早就听说过范滂之名的太守、县令,害怕自己会因贪污受贿受到惩罚,便把印绶一丢,跑了。在冀州从政期间,范滂特立独行,多次力排众议上报朝廷,展示了他的胸襟、眼光与决心。
据记载,后来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以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后来,范滂又被黄琼征辟为官,负责搜集民间举报、检举官员。范滂工作特别认真,经他举报的二千石、刺史等权贵有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嫌他检举的人太多,觉得他有私心。范滂回复说:“我的举劾如果不是针对奸暴、为民除害,那还有什么必要?属下听说,农夫种田时必须要除去杂草,庄稼才会长得茂盛。属下如有二心,甘愿受罚。”
范滂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那些人把怨气都集中到他身上,到处宣扬范滂所用的人为“范党”,诬陷他们结党营私,栽以“党人”的罪名。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范滂被囚禁于黄门北寺狱,这便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资治通鉴·范滂》载,“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在狱中,狱吏气焰嚣张地说:“你们这帮犯人,别管是多大的官,到了这里都要拜皋陶老爷。”范滂义正词严地抵制了名义上祭祀贤臣皋陶、实际是狱吏借机敛财的坏风气。当狱吏要求范滂掏钱祭祀时,范滂说:“圣贤皋陶是个正直无私的大臣,不会歪曲事实,他知道我是清白的,自会让皇帝明白。如果我有罪,祭祀也没有用。”
众人一听,本来打算拜祭的也不拜祭了。狱吏无法得到好处,恼羞成怒,便对他们严刑拷打,范滂毫无惧色。他见一起被抓来的有不少病弱之人,怕他们受不了酷刑,便要求先受拷打,同乡袁忠深为所动,争着与范滂一同先受毒刑。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在大将军窦武等人的努力下,这批被捕的官员被释放,送回原籍。此时范滂已名满天下。听说范滂要回来,汝南、南阳的士大夫纷纷驾车去接他,一下子去了几千辆。正如《中国通史》所言: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也免罪俱归,并侍卫于范滂,应对宾客。范滂对两人说:“你俩相随,是加重吾罪。”遂遁逃还乡。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各地太学生及士大夫对范滂的崇高气节赞叹不已,称郭泰、范滂等八人为“八顾”。(据《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东汉时期,由于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顾”等称号。顾,谓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之意。)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范滂再次被捕下狱,他的母亲前去探望,母子相见,分外悲痛。范滂安慰她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
范滂跪着听母亲说完,回过头来对他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坏事毕竟不该做;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我一生没做过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周围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而后,范滂从容跟着督邮一起去京城,不久就死在狱中,年仅33岁。
在与儿子诀别的生死关头,范母没有痛哭流涕,没有埋怨牢骚,更没有劝儿子屈服退缩,而是激励儿子不惧强暴、不畏牺牲,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追求凛然的气节。这是一位心怀大义的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嘉勉,她送别了慨然赴死的儿子,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不屈服。“范滂别母”给中华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后人这样评论范滂母子的义举:“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深受范滂的影响,从小立志向范滂学习。《宋史·苏轼列传》记载有苏轼母子二人的对话。苏轼问母亲:“假如我将来像范滂那样做人,你答应吗?”范母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的影响深远,除苏东坡外,文天祥亦有诗赞之。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文革”时期含冤入狱,在狱中,他曾满怀激情地给探视他的女儿陶斯亮讲范滂刚直不阿、与擅权祸国的宦官作斗争的事迹。
汉书载百年,方寸数春秋;范滂跃纸上,征羌(漯河)数风流。《后汉书·范滂传》《资治通鉴·范滂》对范滂均有近千字的记载,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同样也不惜笔墨,介绍范滂的事迹。历代传颂范滂的诗歌、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我市知名剧作家余飞撰写的大型历史新编剧《范滂》目前已经创作完成。“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范滂这位有骨气的文人,慷慨赴死前可曾想到自己会青史留名,深受后世尊崇?
范滂像(资料图片)
《后汉书》对范滂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