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特邀顾问 刘志伟
1
1930年初,随着深入贯彻党的六大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我党在河南的组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2月17日,重建后的中共河南省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接受中央政治局指示信的决议案》。决议案认为当前形势的主要危险是“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一致武装进攻苏联”,“党的策略必须由防御转向进攻……党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公开地发动群众,布置大的斗争,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会议之后,陈原道、谷迁乔、郭树勋被派往各地巡视工作,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共河南省委同时发布通告,将省委会议精神传达到各级党组织。到4月份,党在全省108个县中的三分之一以上,恢复和建立了组织,党员人数达到了1700多人。
4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中央通告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中心策略》文件影响下,会议不切实际地要求各地组织政治罢工、地方暴动和兵暴。
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标志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在这种形势下,中共河南省委在思想认识和行动策略上也开始“左”转。省委认为:“河南几十个县的胜利就在目前,革命高潮就在不远的将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就在每个党员之早早准备!努力!实现我们的前途,完成河南苏维埃!完成中国革命胜利!”为此,中共河南省委积极督促发动了各地的武装暴动,先后组织了多次兵变。其中,发动临颍贺坡兵变筹建红十五军和舞阳下澧河店兵变建立红九军是当时主要的兵变活动。
贺坡兵变 筹建红十五军
2
1930年初,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爆发。中原大地军阀混战,互相倾轧,人民苦不堪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为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混战中不失时机扩大红军,发展地方武装,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在驻扎临颍的国民革命军七十五师中发动兵变,建立红十五军。中共豫中特委书记杨健民、七十五师参谋长郑宝钟、临颍县委书记老王、工人老李、方根(符元亮)5人组成省军委,杨健民为军委书记和红十五军政委,郑宝钟为军长,老李和方根在政治部工作。”
郑宝钟是河南孟津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他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国民革命军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任七十五师参谋长。该师系北方杂牌军,官兵多为重义气的绿林好汉,易于接受党的宣传。郑宝钟利用参谋长的合法身份,暗中向他们宣传党的主张,搞军运策反,鼓动大家走革命道路。
1930年春,豫中特委书记杨健民带领老李和方根打入驻扎在临颍东南部贺坡村的七十五师士兵中开展革命活动,准备发动军事暴动,举行武装起义。郑宝钟接到这一指示后,积极联系共产党员连、排长,再和其他连、排长结拜兄弟,经过一段时间的串连发动,又秘密发展了一批连、排级军官加入了共产党,为兵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6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杨健民、郑宝钟在贺坡村贺应离家主持召开了20余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具体研究兵变计划。当时七十五师共三个团,有两个团驻扎在贺坡村,另一个团驻扎在3里以外。贺坡村两个团共18个连,其中6个整连和3个半连的兵力已被党组织掌握。郑宝钟主张把已掌握的力量发动起来,包围袭击未掌握的连,号召其缴械,然后到铁路西开展游击活动,初步完成建立红军的首段工作。他坚定地说:“这次暴动定能成功。”对于这一部署,大部分到会者欣然赞成。杨健民却提出异议,他主张暴动后第一步照郑宝钟的意见行事,第二步将驻扎在3里外的另一个团包围,消灭敌人之后再到铁路西打游击。郑宝钟认为这不切合实际,贺坡村距火车站仅20多里,那里有军队驻防,并且易于由许昌、漯河调兵支援;兵变部队兵力不足,又未经过考验,如果刚暴动起来就打硬仗易遭损失。杨健民坚持己见,双方争论不下,终未取得一致意见。最后杨健民以命令口气宣布会议结束,等候指示行动。
由于这次会议到会人数多,会议时间长,不慎泄露了秘密。次日夜,敌人以开会为名,诱捕了郑宝钟和一位李姓连长。省军委士兵运动委员会书记高敬轩受牵连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杨健民、老李和方根及时出逃许昌。兵变未能起事即遭镇压。敌人多次审讯郑宝钟,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谈笑自若,高呼:“为党死光荣,为民死情愿,死我一个没关系,坚信革命定成功。”
1930年农历七月初二,敌人将郑宝钟秘密杀害于夏城村西北。群众冒雨将烈士遗体收殓,用农车运至车站。七十五师部分官兵为纪念因暴动牺牲的烈士,购买了成捆纸张焚烧祭奠,附近群众闻讯后也含泪哀悼。
下澧河店兵变 建立红九军
3
1929年夏,杨虎城部队由胶东开赴南阳,军部驻南阳城内,各旅分驻附近各县,其中第一旅冯钦哉部驻防舞阳县下澧河店。该部中共地下党员姚洗心迅速与南阳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使军队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有了密切联系。地方党组织及时向部队输送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同时部队党组织也积极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使地方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中原大战爆发后,为把军阀战争转变为革命战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长江局军委和河南省委着手在杨虎城部队组织兵变,并组建了杨部地下军委。
1930年6月,中央军委长江局办事处派白玉文作为特派员到南阳具体领导兵变。白玉文到南阳后,在杨虎城部队教导队一地下室内主持召开杨部地下军委负责人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军委负责人孙永康、张焕民、刘煊,中共南阳中心县委书记郝久亭,《宛南日报》负责人石仲伟、冯异僧。会上,白玉文传达了中央军委长江局办事处关于进行兵变的指示,并报告了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指出:“中央决定利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各军阀间的战争暂时减弱对革命根据地的压力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工作,扩大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力争把军阀之间的相互战争转为革命战争。”与会同志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形势,杨虎城部队中早有党的活动,尤其在第一旅冯钦哉部,中共的组织基础更为雄厚;南阳城内的四个教导大队中就有三个已被掌握,随时可以响应党的号召。据此,会议制订了一个行动计划:首先,重视组织基础较好的冯钦哉旅的兵运工作,先在那里发动兵变;然后,由南阳城内的教导队作出响应,占领南阳;同时,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予以配合。这一计划如能实现,就可以割据豫鄂边区。
会后,白玉文在孙永康的陪同下,到杨虎城部队第一旅驻地舞阳下澧河店一带进行实地观察和具体部署。当时,该旅有党员100余人,能直接控制的有旅部手枪连、密查队和卫队营,各团由共产党员掌握并受其影响的约有17个连、2000多人。白玉文、孙永康和手枪连连长张焕民(杨部地下军委成员)分析情况后,认为所制订的兵变计划是可行的。于是,他们在旅部密查队以打麻将为名召开秘密会议,组建了指挥兵变的前敌委员会,孙永康任书记,张焕民任组织委员,旅部书记官王某任宣传委员,卫队营营副刘煊任军事委员,密查队队长姚洗心任交通员,白玉文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参加前敌委员会工作。前敌委员会成立后,一方面派党员深入到士兵中去,以反对军阀混战、索要粮饷为号召发动士兵,组织兵变力量;另一方面派出人员侦察周围敌人的兵力情况,决定兵变后部队的行军路线。
7月,由于在杨虎城部队第一旅开展工作过急,泄露风声,师部密查处处长刘依中到第一旅了解部队动向,被姚洗心应付过去。据此,前敌委员会决定乘旅长冯钦哉因事去南阳之机,提前发动兵变。
7月29日晚,在前敌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张焕民、姚洗心首先把手枪连、密查队拉出,协助刘煊击毙了正在熟睡的卫队营营长,控制了卫队营。随即对旅部进行袭击,击伤门副旅长,打死参谋主任和军需处长等10余人。兵变开始后,其他连队受共产党领导的士兵自动前来参加,共拉出700余人,80余匹战马,缴获银洋数千元。前敌委员会当即把缴获的大洋分发给兵变战士,并拿出一部分接济贫苦群众。
随后,前敌委员会将部队稍加整顿,按照预定路线南行,天亮时到达叶县望夫石山南。誓师大会在那里召开,会上,孙永康和白玉文讲了全国的革命形势和这次暴动的意义,让每个指战员明白自己加入了工农红军、走上了工农革命的道路。大会最后通过选举,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领导机构,张焕民为司令员,孙永康为政治委员,姚洗心和刘煊为副司令员,王老汉为政治部主任。为了不打乱建制,以手枪队原有人员约二百人为第一支队,仍由张焕民兼任支队长;以原卫队营约四百人为第二支队,仍由刘煊兼任支队长;以原密查队的数十人和旅部直属部队人员约二百人为第三支队,由姚洗心兼任支队长。
会后,部队按照新建制,排好队形,唱着军歌,继续向南阳方向前进。一天之后,部队到达赊旗镇(现社旗县)时,遭到敌军的包围。突围出来的第一、第二支队临时改变计划,转向鄂豫皖边区,想与徐向前部队会师,但走到泌阳时,遭民团王友梅部截击后被打散。白玉文、张焕民、刘煊被捕,被敌人杀害于泌阳。
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冒险行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缺乏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此次兵变最终失败了,但革命前辈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为革命忘我牺牲的精神将会世世代代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①《漯河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②《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