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特邀顾问 刘志伟
1建立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河南省委发出明确指示,要求全省各地党组织注重上层统战工作,学习统战的艺术,把统战的教育作为党的第一等重要教育,为全省党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豫中特工委及各县党的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把革命的原则性同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对县政当局及地方实力人物的统战工作,争取了可以争取的力量,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
共产党员、临颍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师楚光甫和姚健宇等人,主动登门做国民党县长赵一鹤的工作,要求其支持以县政府的名义成立临颍抗敌后援会,组织动员全县人民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热潮。此议得到了赵一鹤的同意和支持。在楚光甫、姚健宇的努力下,以县政府的名义成立了抗敌后援会,由思想进步的县财委委员长范健吾任会长,楚光甫负责具体工作,姚健宇任宣传委员。
郾城籍河南大学学生李国华、张慧如回到家乡后,向国民党郾城当局呈文:现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县府应极力倡导民族精神,带领民众共赴国难。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们愿组建抗日宣传队,以唤起民众。随后,李国华等往来于郾城、漯河各大商号及地方社会名流之间,开展统战工作。
中共舞阳县委十分重视做好当地国民党当局及各种地方实力人物、社会名流的统战工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团结发展进步力量。以国民党舞阳县党部书记长陈芾南为首的政治势力,是内战时期开封靖绥公署主任刘峙的忠实追随者。陈芾南本是河南全省县级党部中最早的CC分子之一,长期在舞阳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主要障碍。为此,舞阳县委指派陈芾南的族兄、共产党员、青救会组织部部长陈林堂去做说服工作。陈林堂从国家大局、民众意愿、个人亲情等方面反复对陈芾南做工作,让他以民族大义为重,改变政治上对共产党的敌对态度,顺乎民意,不要压制抗日救亡运动。在陈林堂的努力下,陈芾南不但没有公开压制抗日救亡运动,而且做了一些有利于抗日救亡运动的事情。
与此同时,舞阳县委还通过青救会骨干王仿鸣,利用亲属关系,对县党部另一名负责人王仿愚开展工作,稳定了他的政治情绪。此外,舞阳县委还特别注重争取利用地方实力人物。长期以来,舞阳形成了悦来和苗氏两大地方封建派系,他们之间的斗争对舞阳地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县委因势利导,巧妙避开他们之间的矛盾,对两派的实力人物积极开展工作,使当地名门,比如,县城北大街的臧家、南大街的苗家、安寨的陈家、甘石桥的胡家、孟寨的孟家等都逐渐转变了态度,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舞阳县委统战工作的开展,使得县政当局和地方实力人物都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舞阳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再三下令解散青救会。由于同当局有较好的统战关系,县党部特派员主动同青救会联系,表示青救会若能改变名称,他们仍予以支持。随后,青救会虽然名义上被取消,但仍以舞卫剧团、青年座谈会、自卫日报社等名义公开合法存在,保存并发展了党的力量。
1938年6月,冯玉祥将军视察防地来到舞阳,县委指派青救会领导胡田希汇报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情况,得到了冯玉祥的表扬和鼓励。在胡田希等的恳请下,冯玉祥欣然挥毫,为《救国三日刊》题写了刊头。此举不但提高了青救会的政治地位,而且扩大了影响。
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舞阳县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丝毫没有放松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938年5月,当全县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刚上任不久的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胡灿宇企图争夺对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实际领导权。他利用国民党政府改选抗敌后援会之机,四处活动,企图得到抗敌后援会的主要领导职位,以此削弱青救会的影响。鉴于这个紧急情况,县委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及时安排共产党员、救亡运动活跃分子苗宝泰勇敢地参加竞选,又派陈林堂和少年儿童团团长杨富根带领一部分大龄儿童到会场活动,使选举结果达到预期目的,会长仍由县长兼任,苗宝泰当选副会长,挫败了胡灿宇等人的阴谋。此后,县委借助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织了四个检查团,到农村检查保甲长的贪污舞弊行为,争取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救亡形势,使青救会和抗敌后援会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2 准备抗日游击战争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中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了“为创建10万武装而斗争”的口号,号召全省3000万名同胞武装起来,立即组成200万名抗日联庄队或抗日自卫队。省委还具体确定了“豫中地区以叶县南区、舞阳北三区为中心,而后进入方城之伏牛山脉或到西平西边之嵖岈山与豫南游击区取得联系”的任务。中共中央和省委的这些指示,为豫中人民指明了武装保卫家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豫中民风强悍,且散落在民间的枪支很多,估计有10万支,其中舞阳有近万支,郾城有4000多支,临颍有4000多支。中共豫中特工委分析了各种有利因素,准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一是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基层抗日武装。动员他们携带枪支加入县政当局成立的及群众自发组织的常备队、联庄队或自卫队,将这些分散的武装适当地集中起来,而后派遣党员或积极分子去争取区长、联保主任、常备队长、自卫队长的位置,逐步掌握这些武装。
二是培养训练军事干部。舞阳党组织建立同国民自卫团政训处的统战关系后,利用政训处举办政训员训练班的机会,从全县各区委、青救分会组织中挑选70多名中共党员和青救会积极分子参加训练。训练结束后,他们被分派到全县各区大队、中队任政训员,对改造、控制自卫团的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襄城县长李峰是东北人,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打击敌人非常赞赏。省委和中共豫中特工委多次派人到襄城,巩固了李峰的县长地位,并提议以县政府名义成立教导大队,培训军事干部。在李峰的支持下,教导大队于1938年9月成立,从各区常备中队、联保中队抽调300多人接受训练。教导大队大队长张静超是共产党员,教员也多为共产党员。他们在教导大队成立了党的支部,办了两期训练班,讲授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军事常识、游击战术等,并且多次进行实战训练。在讲授课程、训练技能的同时,党组织积极发现、培养、吸收进步人士加入共产党。
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由党直接组织并掌握武装。遂平嵖岈山有一所职业中学,党的力量较强,校内建立了一支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70多人的学生武装,随时可投入战斗。
四是派党员到国民党地方武装开展工作。1938年春,别庭芳建立宛西十三县豫南抗敌自卫团。将这部分武装掌握在党的手里,对于开展游击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党组织派党员打进自卫团内部,建立据点,发展力量,逐步掌握部队。在实际工作中,党组织对于有利于掌握武装的人,不管他的政治派别如何,不计较他的个人生活和其他情况,只要他主张抗日,不妨碍共产党的工作,就允许党员同他们建立感情,开展工作。
舞阳县自卫团第四团辛集大队大队长李佩文,原是中共党员,虽然已经脱离了党的关系,但仍然与县委书记周泉森等保持联系。他拥护党的抗日主张,支持开展游击战争,表示愿意为党做一些工作,也愿意让其武装受县委领导。1938年7月,日军曾一度攻占信阳,并有继续北犯的图谋,豫中形势骤紧,省委派人督促各地迅速建立武装。中共舞阳县委按照省委的指示精神,立即派陈坤台、高锦云去任国民党自卫团辛集李佩文大队军政训练班政治教官,派李廷杰任政治工作员。他们在训练班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政策,进行游击战术的演练。同时,积极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吸收20多人入党,成立了党的支部,李廷杰任支部书记,高锦云任组织委员,李蕴山任宣传委员,使这个大队的3个中队、9个分队、27个班400多人的武装,牢牢控制在党组织手中。
在中共豫中特工委的直接指示下,郾城城关区委为掌握城关武装而积极努力,区委书记同城关镇联保主任建立友好关系,经组织许可,被聘为联保处政治教官。区委书记利用这一身份,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城内中层人士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区委书记还利用其会唱戏的特长,同热爱戏曲的郾城县常备第四中队队长赵某、分队长侯某、书记官宁某等建立了关系,经地委许可,被聘为该中队名义政治教官。他采取联络上层,团结中层,深入下层的办法,很快在全中队官兵中打开了工作局面,给士兵讲《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教唱抗战革命歌曲。为掌握该中队武装,他先后发展中队特务长庞某和一班班长楚某入党,在士兵中培养10多人为入党对象,基本上掌握了郾城县常备第四中队。
参考文献:
①《漯河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②《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