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大国重器》是“一剑挑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解放军文艺奖)的“导弹作家”徐剑201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徐剑用纪实的手法,以宏大的视角、激情澎湃的语言和52万余字的鸿篇巨幅,向世人第一次撩开了中国火箭军神秘的面纱。
1956年元旦,李旭阁被邀请参加了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火箭军的命运休戚与共,全书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这场讲座就是钱学森主讲的《关于导弹武器的概述》。他说,世界上新兴的军事大国,其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拥有导弹核武器。虽然新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里走出来,一穷二白,可是凭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来,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
几辈人前赴后继地探索,坎坷的道路汗渍血染。火箭技术集世界先进技术于一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熟知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这些科学家曾隐姓埋名,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以李四光、刘杰为首的地质工作者,翻越千山万水,在广西一个叫作杉木冲的地方发现了一种叫“铀”的宝贝疙瘩,这是造原子弹所必需的原料,令毛主席激动不已。
本书生动讲述了一个个献身国防事业、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故事,热情讴歌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黄迪菲、李甦、苏晨,更年轻的张元庆、杨业功、黄炳华等一批英雄人物、导弹先驱,他们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热血、智慧、信仰,托起了火箭军腾飞的翅膀,支撑着六十年一甲子的火箭梦,使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走到了辉煌的今天。向守志原名向守芝,为了新中国的导弹事业,他改名向守志,甘愿放弃大军区参谋长的职务,去西安炮兵指挥学院任院长,在“三材”匮乏的条件下,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铸造了培养高精尖武器研制人才的摇篮。1963年10月25日,“东风一号”地地导弹在西部的浩瀚沙漠上飞上苍穹。回到部队下榻的驻地,向守志给官兵每人两个煮熟的土豆。正是凭着这种忠诚的信仰,地地导弹、地空导弹、洲际导弹才绽放出美丽之花。从“东风第一枝”到“东风万里远”,再到“马踏酒泉问东风”,无不记载着导弹战略部队的成长和辉煌。
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走到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埋在烈士陵园的青春面孔——王文强、周文贵、胡定发等一批为导弹筑巢的人。那时的工兵团往往需要悄悄鏖战十余载,掏空一座山,筑起地下长城。在那筚路蓝缕的艰难时期,只能依靠原始机械和体力工作,事故时有发生。一个导弹阵地建成,就会留下一座烈士陵园。忘不了导弹第一旅某阵管连,周日晚上点名,除全连官兵外,连长、指导员还会喊那些不在册、永远也不会回答“到”的官兵名字——那些静静地躺在阵地旁的烈士。指导员一喊,全连官兵齐声回答:“到!”一声“到”响彻云霄,他们“到”了,他们从未离开,一直在,永远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能自已,数度哽咽。
我国的导弹多以“东风”和“长剑”命名,人们常说的“东风快递”即来源于此。“沐东风而后知春浓,观长剑而后识器重”。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长大,成为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