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登一座高山,感受自然的巍峨;赏一片沧海,领略自然的壮观。古往今来从不缺乏旅行的爱好者。在古代,文人士大夫是旅游的主力军,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这些热衷旅游的古代旅行大咖去了哪些地方玩?出游的时候又都干了些什么呢?
谢灵运
喜欢山水诗
南朝有名的旅行家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自小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资治通鉴》里记载谢灵运“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宋书·谢灵运列传》里描写他外出旅游“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也就是说,谢灵运喜欢翻山越岭,哪里的山最难爬,就往哪里去。有一次,为了开发新的旅游路线,谢灵运从始宁南山出发,携带数百名仆从,浩浩荡荡地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一路行至临海,因为旅游队伍声势浩大,临海太守王琇以为山贼出没,差点打报告请朝廷派兵保护。
公元422年,谢灵运37岁,这一年,遭受排挤的他来到永嘉(今浙江温州)出任太守。永嘉地处楠溪江流域,郡中名山秀水环绕,谢灵运本就对山山水水情有独钟,永嘉的山水又激发了他的灵感,让这位大诗人诗情勃发,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在这期间,谢灵运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雁荡山的奇峰秀谷,楠溪江的碧水清流,都曾在谢灵运笔下描摹,心头吟唱。从这里开始,山水诗真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为了翻山越岭,看遍大好河山,谢灵运专门设计了一种人称“谢公屐”的登山鞋:这是一种有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非常便于蹬坡和走泥路。这个发明,也得到了迟于谢灵运三百多年出生的、同样爱好旅游的大诗人李白的喜欢,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专门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除了“谢公屐”,谢灵运还设计了登山服,自己动手将衣服宽大的袖口改小,将肥大的裤管改为束脚裤,这些装备都为他的登山旅游活动带来了许多便利,说他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旅行家也不为过。
李白
悠游出行 发掘惊喜
旅行爱好者李白在公元726年,也就是他25岁的时候,离开家乡,由四川出发,沿长江一路向西,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路上度过的,从川蜀大地到烟雨江南,从关中平原至齐鲁幽燕,经五岳,咏山水……李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背包客”的自在与潇洒。
但也正是这番没有日程的悠游出行,让李白在路上差一点被“忽悠”。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旅居在南陵叔父李冰阳家。在离南陵不远处的泾县,有一个退了休的县令,名叫汪伦,喜爱作诗,并且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听闻李白在南陵,便想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却担心自己名不见经传,李白不愿意前来。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虽然是一封来自陌生人的信,但对于喜爱赏玩美景的旅游爱好者李白来说,却很有吸引力。李白兴冲冲地去了泾县,却没有见到信中所言盛景。这时候,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是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是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这原来是汪伦玩的一出文字游戏,但李白听后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哈哈大笑,被汪伦的敏捷才思和盛情所感动。于是,李白在桃花潭住下,与汪伦一同游玩山水数日。在离开之时,汪伦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歌相送,此时的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盛情所感动,要来了纸笔,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此看来,李白的出游足够慢,足够自由,可以兴至而往,兴尽则返,也因此有了许多或惊喜或感动的际遇,这些际遇在经过山水的一番涤荡后,更激荡出李白的无限灵感,他的几首名作,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等等,也都是旅途中触景生情,随手演出瑰丽大气。
据《广州日报》
李白(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