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4日 星期

从“0”到“2.4亿”
——一个中原小村的“三次转型”

图为胡桥村美景。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垂柳小桥,绿树成荫。蒙蒙细雨中,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要是搁在二十世纪80年代,胡桥村人想都不敢想。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沐浴着中央农村政策的春风,这个中原小村经历了三次发展“窗口期”,每次都能精准把握机遇、实现转型升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从“0”到“2.4亿”的跨越。

二十世纪80年代末,胡桥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胡青举带领下,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当时地里只有几口生产队时期打的水井,每逢大旱,时常会有村民因浇地而发生纠纷。村里的道路、排涝系统也非常落后,一遇到大涝,庄稼就被淹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中央出台鼓励村集体兴办企业的政策,南街村等先后办起了纸箱厂等村集体企业。看到这些,胡青举等人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在他的建议下,村里借资办了纸箱加工厂,胡桥村的集体经济很快有了原始积累。

和胡青举在村委搭班子的王德科,1985年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直到2012年卸任。今年65岁的王德科回忆起当年的创业过程,仍很激动。“我们的纸箱厂第一年盈利二十多万元,不仅把村里的外债还清了,村里每人还分到了一笔钱。”王德科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又先后办了织布厂、羊毛加工厂。但随着市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胡桥村纸箱加工厂等村办企业陷入了困境。眼瞅着仓库里积压的产品,胡青举等人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轻松不起来。

光指望粗放式发展的加工厂,村民的工资都发不下来,又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怎么办?胡青举等人想到了种植苗木这个主意。借资金、租土地、买苗木,很快村集体经济又火热起来。“当时,我们村的做法引起了农业部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还来村里给我们指导苗木种植。”(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