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和她的缝纫机。(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詹永平
我家的缝纫机是我结婚时父母给我买的。它陪伴我40多年,曾承载我们全家人穿衣的重任,带给我们无限温暖,见证了我们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学会了做针线活儿。20世纪70年代我参加了工作。我结婚时,缝纫机还是当时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父母给我的嫁妆里就有一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后来在我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身上穿的、床上铺的、睡觉时盖的、肩上背的、手里提的,都是用缝纫机做的。用缝纫机省时省力,做出来的衣物平整有形、结实耐用。大改小、旧翻新等好多缝缝补补的家务活儿在缝纫机的帮助下可以轻松完成。不用时把机头收进机斗里,还能当写字桌用。缝纫机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支持”我干好工作、养好孩子、做好家务,是我家的“有功之臣”。
儿子出生后长得很快,没几个月衣服就小了,都要用缝纫机修修补补。无论冬夏,每天晚饭后,缝纫机工作的声音都会像美妙的音乐在我家响起,我把对孩子和家人的深情都寄托在那一针一线上。
丈夫是当兵的,我每年都要休探亲假,带着儿子坐火车去看望他。每次儿子看到长长的火车,听到响亮的汽笛声,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三四岁的时候,每次我把缝纫机从里面的房间推出来用时,他就会趴在缝纫机旁边的凳子上,一只脚踩着地,另一只脚踩在缝纫机踏板上用力蹬转,嘴里还喊着:“火车来了!呜——哐当哐当——”那时没什么玩具,缝纫机给儿子带来了无限欢乐。
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没有人穿带补丁的衣服了,时装店里也有了很多新潮服装,我家用缝纫机的次数越来越少。特别是近些年来,衣服穿不旧就换新的了,商场里各式服装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售后服务,不如意的地方免费修改。我家的缝纫机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立在墙角,尘封多年。
前几天我想起儿子结婚时套的两床备用被子,十多年了一直没用上,我把它拿出来准备自己用。被子除了已经过时外,还又宽又大,不适合老年人盖,我决定修改一下,把宽度裁掉一些。此时我又想起了缝纫机——多年不用,不知道它还能不能干活儿?我把缝纫机架起来,上了一点油,擦干净,开始缝我剪裁过的被子。
缝纫机真是旧了、老了,它的“步履”有点迟缓,声音有点“嘶哑”,但是它仍然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我忽然感到它就是一名任劳任怨、发挥余热的老工匠,它工作的声音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在我的心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