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11日 星期

古人怎样过端午


《徐扬端阳故事册之采药草》徐 扬 作

端午节马上到了,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一些节日气氛:街上开始有卖香囊的、卖粽子的、卖艾草的;有的小孩手腕和脚腕上还戴着五彩线绳。这些是现代人过端午的一些习俗。那么,古人是怎样过端午的?

辟邪毒

插艾蒲、挂香囊、喝雄黄酒

端午节时正值五月初五,天气湿热,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人很容易生病,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端午节的各种活动都以避邪、辟兵、禳毒、驱鬼魅为目的。

据《梁书·宗测传》记载,南齐人宗测,每年在五月五日出门采摘人形艾草,制成艾绒,用来治病。此外,古人还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红纸配上蒜头、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编织成人形或剑型的“艾人”“蒲剑”,插于门楣或悬于厅堂之上,以防蚊虫叮咬,并祈祷消除毒灾。

挂香囊是古人在端午节必做的一件事,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成。

古人在端午节还会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作“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到了宋代,则出现各种“合欢索”,有“辟兵厌鬼”之意。

另外,古人在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是由菖蒲和雄黄等物泡制而成的,虽然古人明知雄黄有毒,但他们认为喝了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做到“以毒攻毒”。

在江淮地区,古人在端午节时,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是想用来驱邪魔、镇鬼魅,以祈求家庭平安。

包粽子

粽子的品种多且讲究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主要用于南方祭祀水神。那时的粽子叫“角黍(shǔ)”,是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角状,投入水中祭祀水神用的祭品。在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后,“角黍”则逐渐成为祭祀屈原的代表物之一。后来“角黍”才逐渐发展成为用芦苇叶包裹糯米制作我国端午节食品——粽子。

但端午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则是在西晋,记录于周处撰的《风土记》中,当时煮粽子是“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之”。在东晋时,人们爱食用添加了中药的“益智粽”。在唐代,粽子用米最为讲究,粽子已成为白莹如玉、形状多样美食。

宋朝时,粽子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形状和内馅都有了很多创新,还出现了“蜜饯粽”。到了明、清时期,粽子则成了寓意吉祥的佳品,读书人吃枣粽,谐音为“早中”,吃包成细长如毛笔的粽子,谐音为“必中”。

赛龙舟

龙舟竞渡活动非常流行

古人最初的端午节赛龙舟或源于吴越人祭龙的“龙子节”,有祈龙降雨的意思。后来又有了“斗龙舟以祛瘴疠”的意思。接着,古人又赋予赛龙舟更多的意义,如怀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和曹娥等人的意义。

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宗教和娱乐性质的龙舟竞渡。后来,古人赛龙舟的活动就渐渐转化为一项大众性的娱乐活动。到了宋代更为流行。

到了明朝,赛龙舟也曾在宫廷流行。按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后来,明朝政府认为赛龙舟有“三害”,即“破财一也,起斗争词讼二也,不幸覆舟殒性命三也”,于是下令禁止,但民间赛龙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到了清代,端午节赛龙舟已经十分广泛。

禁忌多

古人对端午这天相当惧怕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凶月”“毒月”。从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仲夏纪》上看,古人把五月视为最不吉利的月份,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济的分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而五月最毒的一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这天,是九毒并出,邪佞当道的一天。所以在五月,尤其是端午节这天,古人就有很多禁忌。

例如,古人认为,五月尤其是端午这天,不宜生子。按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所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古人认为,五月夫妻不宜同房,特别是端午节这天。同房会带来不幸,先秦时要求:“君子斋戒,处必揜(yǎn),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

古人还有“五月躲五”的习俗。五月初五这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古人以五月初五为“九毒日之首”,民间有“躲端午”的习俗,即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从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都是封建糟粕,应当去除,但古人却深信不疑。据《海南特区报》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张择端 作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