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在这首《六幺令·天中节》中概括了古代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千百年过去,端午依旧如是,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热闹有增无减。在端午习俗的传承与保护上,画家与藏者也不遗余力,从流传下来的端午题材画作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浓郁的节日气氛。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图》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盛大的活动,它的起源与纪念屈原有关。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初五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以拯之,至今为俗。”古代每逢端午,从民间到宫廷都广泛开展龙舟竞渡,元代宫廷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图》就描绘出端午时节宫廷龙舟比赛的盛况。
《龙舟夺标图》为纸本墨笔,纵124.1厘米,横65.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许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
此作为墨线白描的界画,这种绘画风格在元代极为时髦。《龙舟夺标图》至今传世的摹本和改绘本较多,它们时常在各大拍卖会上亮相。
清·郎世宁《午瑞图》
《午瑞图》为绢本设色,纵约140厘米,横约8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作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画面中青瓷瓶内插着各种花草,托盘里盛有应季的李子和樱桃,最引人注意的是,画面右侧散落着几颗饱满的粽子,写实风格让人仿佛能闻到浓郁的香气。
就构图而言,《午瑞图》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以稳定感。绘制时,画家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绘画使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
《午瑞图》款署“臣郎世宁恭画”,下钤二印,印文模糊不辨,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画上虽然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画应作于雍正十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据《西安晚报》
《龙舟夺标图》吴廷晖 作
《午瑞图》(局部)郎世宁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