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28日 星期

朱松舟:一朝为军医 终生为人民


朱松舟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76岁,54年党龄,11年军旅生涯,56年治病救人,做了上万例手术……朱松舟用仁术,为病人排忧解难;用仁心,赢得了信赖和赞誉。“在部队学医,是党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要对党负责,用学到的知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朱松舟的信念,也是他行医、做人的准则。

1945年,朱松舟出生。他父亲是一名乡村中医。1963年,朱松舟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到公社卫生院学医。“那时经常有人半夜求助,我父亲会立即出诊。有病人看病钱没带够,他毫不犹豫地帮人垫钱。出现流行病,他连续几个月住在卫生院不回家。”朱松舟说,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964年,朱松舟入伍,在新兵连训练了半年后,他参加了部队卫生班的培训,成为一名卫生员。朱松舟乐于助人,爱学习,业务精。防疫、急救时,他总是冲在前。1967年,经党组织批准,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是令人无比自豪的事情。”朱松舟说,当时,他非常激动,暗暗告诉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培训学习、临床锻炼,1970年,朱松舟正式成为一名军医。炊事班7名战友煤气中毒,他主动要求参与抢救,三天三夜没合眼,把战友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在群众突发疾病向部队医生求助时,他积极参与救治。有一年冬天的一天,他在凌晨接到群众求助:有产妇难产。“当时,我并没有遇到过产妇生孩子的事,但医疗知识比群众掌握得多,所以就立即坐救护车赶去了产妇家。到了产妇家,我先安抚产妇,缓解她的紧张情绪,给她注射了催产素。最终,产妇顺利生下了孩子。”朱松舟说。

1975年,朱松舟从部队转业。转业安置时,市二院正缺医生。“我是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到哪里。”朱松舟说,当时组织征求他的意见,他就这一个想法。到市二院后,他组建了耳鼻喉科。几十年来,他培养新人、传承医技,深得年轻医生的敬重。他每天第一个到诊室,最后一个离开,为数不清的患者看过病,做过上万例手术,却从来没有被投诉过。20世纪90年代,经常有病人在电台为他点歌、在电视上插播字幕,表达对他的感谢。

2005年,朱松舟到了退休年龄。医院希望他能继续工作,就向相关部门打报告,申请为他延缓5年退休。2010年,正式退休后,朱松舟又被医院返聘,继续工作了10年。

6月26日,记者到华东世纪城朱松舟家里采访。“只咳嗽?有没有其他症状?这几天别喝酒,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当时,朱松舟正在接听一名病人的求助电话。他耐心地询问情况,叮嘱注意事项。“现在他不去医院了,但是天天电话接诊。有时候病人会加他微信,把化验结果发给他,他通过微信指导病人用药。熟悉点儿的人还到家里来咨询。”朱松舟的爱人告诉记者,每天都有病人找他。

“我在部队学医,无论是否戎装在身,都要对党负责。虽然不在医院上班了,但我还要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朱松舟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